南长法院“心灵驿站”鼓励缓刑少年
2008-06-20 15:23:15 | 来源:中国法院网 | 作者:赵正辉 方华
“自从被判处缓刑后,觉得父母冷落我,时时处处偏袒我姐姐,不被重视的感觉让我很丧气,但不知如何与父母沟通。”
“父母对子女的爱不会附加任何条件。有时候不是父母忽略你,而是你因为缓刑犯的特殊身份心生自卑。对于和父母的直接沟通你感觉为难的话,可以采取曲线交流的方式,留个便条或写封书信……。”
以上诚挚的对话发生在江苏省无锡市南长区法院“拥抱明天——青少年心灵驿站”揭牌仪式结束后的首次活动上。产生困惑的是年仅17岁的小芳,解答问题的是热心于公益的大学生志愿者。
6月17日,南长区法院与无锡市图书馆联合成立的“拥抱明天——青少年心灵驿站”暨志愿者活动基地举行了隆重的揭牌启动仪式。“心灵驿站”为热心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心理教育专家、法律工作者、学生志愿者提供服务平台。从法律教育和心理疏导两方面入手,培养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道德修为,遏制青少年犯罪。
揭牌启动仪式结束后,“心灵驿站”开展了首次活动。心理咨询师、大学生志愿者与7名缓刑少年犯进行了一对一的交流。为使缓刑少年犯无所顾虑地敞开心扉,活动被特意安排在了相互间隔的茶室里。双方在没有干扰的轻松气氛中开始了触及灵魂的对话,缓刑少年犯们时而会心地微笑,时而认真地点头,投入而专注。
“平时你有什么业余爱好吗?”心理咨询师和颜悦色地问到。
“除了继续在判刑前考取的某大专院校读书,其他时间就闷在家里看书,我喜欢看书,尤其是哲学书。”16岁的小强怯怯地回答。
“你有没有尝试着去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呢?”心理咨询师追问到。
“前段时间汶川地震,我挣扎了很久,报名参加了红十字会。”
“为什么要挣扎?”
“觉得缓刑犯的身份让周围人都排斥和疏远,我不愿到人群中去,见到人就心虚,怕被人指指点点。”
“别人怎么知道你是缓刑犯?”
“其实没多少人知道,但我就是——怕。”小强停顿了很久,支吾到。
心理咨询师凭借职业的敏感觉察出了小强内心的窘迫和恐慌,她没有再追问下去,而是目光坚定地和小强交流。
“缓刑犯的身份其实最计较的是你自己,你将自己内心的不安强加给其他人,其他人即使知道你这个情况,现在你的努力只会让他们由衷地肯定和赞许,遗忘你曾经犯过的错误……”法官陈利的一席话,听得原本眉头紧锁的小强放松和振奋了起来。
小强在2007年的暑假意气用事地盲目跟从他人,抢劫同学的手机、相机等物品,南长区法院本着教育、挽救失足青少年的宗旨,在审理过程中专门到小强所在的学校、社居委、派出所了解情况,进行审前评估,了解到小强再次犯罪的可能性不大,最后作出了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五年的刑事处罚。没想到即使这样人性化的轻判,也让小强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法官和心理咨询师在谈话结束前专业地握紧拳头,激昂地为小强打气:“相信自己,年轻没有什么不可以。”小强分明感受到了鼓励的力量,不由自主地握紧拳头,激动地连声感谢。
法官、心理咨询师和大学生志愿者利用各自的独特优势,为曾经误入歧途的孩子们答疑解惑。心理咨询师利用专业优势,深入浅出地化解少年犯们百思不得其解的烦恼。大学生志愿者利用年龄优势,以知心大哥哥、大姐姐的身份争取到少年犯的好感,聊天式地倾听少年犯尘封已久的真心话。
对话持续了两个多小时,从茶室里走出来的打开心结的少年犯个个面露如释重负的畅快和满足。有一个少年犯快人快语地说:“以前对法院组织的活动我总有些抵触,但这次和心理咨询师的对话解决了困扰我很久的心理问题,以前感觉很沉重的问题经过心理咨询师的专业分析,换个思维看待,我现在觉得已经不是问题了。”
大学生志愿者还专门与缓刑少年犯签订了帮教协议书,互留了手机号码、通讯地址、E-mail以及QQ号码。
“父母对子女的爱不会附加任何条件。有时候不是父母忽略你,而是你因为缓刑犯的特殊身份心生自卑。对于和父母的直接沟通你感觉为难的话,可以采取曲线交流的方式,留个便条或写封书信……。”
以上诚挚的对话发生在江苏省无锡市南长区法院“拥抱明天——青少年心灵驿站”揭牌仪式结束后的首次活动上。产生困惑的是年仅17岁的小芳,解答问题的是热心于公益的大学生志愿者。
6月17日,南长区法院与无锡市图书馆联合成立的“拥抱明天——青少年心灵驿站”暨志愿者活动基地举行了隆重的揭牌启动仪式。“心灵驿站”为热心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心理教育专家、法律工作者、学生志愿者提供服务平台。从法律教育和心理疏导两方面入手,培养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道德修为,遏制青少年犯罪。
揭牌启动仪式结束后,“心灵驿站”开展了首次活动。心理咨询师、大学生志愿者与7名缓刑少年犯进行了一对一的交流。为使缓刑少年犯无所顾虑地敞开心扉,活动被特意安排在了相互间隔的茶室里。双方在没有干扰的轻松气氛中开始了触及灵魂的对话,缓刑少年犯们时而会心地微笑,时而认真地点头,投入而专注。
“平时你有什么业余爱好吗?”心理咨询师和颜悦色地问到。
“除了继续在判刑前考取的某大专院校读书,其他时间就闷在家里看书,我喜欢看书,尤其是哲学书。”16岁的小强怯怯地回答。
“你有没有尝试着去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呢?”心理咨询师追问到。
“前段时间汶川地震,我挣扎了很久,报名参加了红十字会。”
“为什么要挣扎?”
“觉得缓刑犯的身份让周围人都排斥和疏远,我不愿到人群中去,见到人就心虚,怕被人指指点点。”
“别人怎么知道你是缓刑犯?”
“其实没多少人知道,但我就是——怕。”小强停顿了很久,支吾到。
心理咨询师凭借职业的敏感觉察出了小强内心的窘迫和恐慌,她没有再追问下去,而是目光坚定地和小强交流。
“缓刑犯的身份其实最计较的是你自己,你将自己内心的不安强加给其他人,其他人即使知道你这个情况,现在你的努力只会让他们由衷地肯定和赞许,遗忘你曾经犯过的错误……”法官陈利的一席话,听得原本眉头紧锁的小强放松和振奋了起来。
小强在2007年的暑假意气用事地盲目跟从他人,抢劫同学的手机、相机等物品,南长区法院本着教育、挽救失足青少年的宗旨,在审理过程中专门到小强所在的学校、社居委、派出所了解情况,进行审前评估,了解到小强再次犯罪的可能性不大,最后作出了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五年的刑事处罚。没想到即使这样人性化的轻判,也让小强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法官和心理咨询师在谈话结束前专业地握紧拳头,激昂地为小强打气:“相信自己,年轻没有什么不可以。”小强分明感受到了鼓励的力量,不由自主地握紧拳头,激动地连声感谢。
法官、心理咨询师和大学生志愿者利用各自的独特优势,为曾经误入歧途的孩子们答疑解惑。心理咨询师利用专业优势,深入浅出地化解少年犯们百思不得其解的烦恼。大学生志愿者利用年龄优势,以知心大哥哥、大姐姐的身份争取到少年犯的好感,聊天式地倾听少年犯尘封已久的真心话。
对话持续了两个多小时,从茶室里走出来的打开心结的少年犯个个面露如释重负的畅快和满足。有一个少年犯快人快语地说:“以前对法院组织的活动我总有些抵触,但这次和心理咨询师的对话解决了困扰我很久的心理问题,以前感觉很沉重的问题经过心理咨询师的专业分析,换个思维看待,我现在觉得已经不是问题了。”
大学生志愿者还专门与缓刑少年犯签订了帮教协议书,互留了手机号码、通讯地址、E-mail以及QQ号码。
责任编辑:薛勇秀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