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乡法庭引奏和谐风
2008-05-13 14:03:56 | 来源:中国法院网 | 作者:涂香斌
  人们都知道:农村基层法庭条件差,事务繁杂,工作难做。然而地处江西省南康市北部山区的横市法庭,秉承司法为民宗旨,贯彻和谐司法理念,在副院长兼横市法庭庭长兰志中的带领下,克服种种困难,积极落实便民、利民、护民措施,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肺腑的爱民歌,通过审理一起起纠纷,主持公道,匡扶正义,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引领和谐新风的形成,被山乡群众誉为是“山旯旮里的好法官”。

          公正高效审理涉农案件

  横市法庭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人文环境,使该庭受理涉农民事纠纷凸显。这些涉农案件关乎民生,关乎发展,关乎山区社会的稳定。兰志中常说:“民生问题无小事”。他要求对涉农案件的处理,要立足一个“稳”字,突出一个“快”字,体现一个“公”字,落实一个“好”字。他立了三条规矩:农忙不传唤当事人;老、弱、病、残不传唤;咋方便当事人就咋办案。

  南康市是闻名全国的“甜柚之乡”,果业开发是当地农民致富的一条财路。然而去年发生的一件人身损害赔偿案件,却使横市镇的果业开发蒙上了一层阴影。赣州市某集团公司退休职工林老汉,怀着发展家乡果业的梦想,承租了横市镇某村的荒山,用于果业开发。2005年底,林老汉为了储水浇灌果树,雇请村民将荒山里的一口自然形成的小水潭,进行了拓宽挖深处理,使其增加了安全隐患和危险程度。林老汉自认为所承租的荒山是个死角,很少有人来往,就没有设置警示牌,也没有设置栏杆防范设施。然而,“天有不测风云”, 2006年5月的一天中午,有个叫同伢子的山里娃,因放牛结伴去小水潭冲“冷水澡”,沉入潭中。一连几天,死者家属与林老汉进行调解,因赔偿数额差距大未达成赔偿协议。双方剑拔弩张,法庭受案后,多次深入实地勘验现场,在当地政府组织的配合下,对案件进行了妥善处理,既使受害方得到了有效的赔偿,也使林老汉的果园没有因此被毁,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又促进了果业生产的发展。

  涉农案件季节性强,为了不误农时,横市法庭大力推行简易程序,依法快审、快结,避免了诉讼不息、信访不停所带来的麻烦和经济损失。2007年8月,麻双乡里若村6个农户集体到法庭,起诉该乡一利用摇床选矿的工厂环境污染,废水排放,未经净化,致使农户的庄稼欠收、水源污染,造成鸡鸭死亡的现象,他们表示如果法庭不处理,就要进京上访,一直要将该厂告倒为止。法庭考虑到本案是涉农群体纠纷,如果不妥善处理,就可能引发更为严重的事态。法庭在受理案后对6户农户进行安抚,当即派员前往选矿厂,邀请当地乡政府驻村干部、村干部到场,组织原、被告双方进行调解。经过法官及乡村干部耐心细致地做工作,原、被告双方就赔偿数额、环境整改等问题达成了协议,使得一场一触即发的群体事件消灭在萌芽中。确保农民的合法权益得到及时实现,又不误夏收夏种。

  去冬今春,我国南方地区遭受了罕见的雨雪冰冻天气,为了帮助群众战胜灾害,支援灾后重建,尽快恢复生产,该庭适时开展了“清理涉工程款、涉困难群众生活费、赔偿费、涉农民工工资案件的专项清欠执行”行动。将执行到位的10多万元标的款,及时发放到困难群众和农民工兄弟的手中,一位在建筑工地受了伤残的农民工握着法官的手说:“雨雪无情法官有情,谢谢你们发还了我们的血汗钱!”。

            让农民打得起官司

  横市法庭只有4名法官,却管辖了南康市北部山区五乡一镇15万农业人口,面对地广人多,案件增幅较大而法官人手少的矛盾。横市法庭积极探索便民诉讼,巡回办案的新途径。兰志中说,便民诉讼就是以基层人民法庭为依托,与乡村设立便民诉讼站点相结合,使法院的审判工作向基层群众服务得到延伸,目的就是让老百姓方便打官司,打得起官司。

  前不久,横市法庭接待了一个来自麻双乡黄埠村一位81岁的刘老太太,诉说其三个儿子均不给生活费和医药费。特别是其长子黄某某分文不给,没有办法,刘老太太只好向法庭求助。横市法庭立即为其代写了诉状、办理了立案及免交诉讼费手续,当即前往刘某家中找到其三个儿子送达诉讼文书。考虑到刘老太太年岁已高,决定在当事人家中开庭。三天后,法庭的同志来到开庭现场。经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刘某与其儿子达成了调解协议,其子当场支付了当月的生活费及老人向他人所借的费用。此案的妥善处理,不仅让刘老太太生活有了保障,还在当地引起了强烈反响,原来对老人不孝敬的年青人对老人的态度更好了,全村树起了一股敬老爱老的良好风气。刘老太太本身就没有经济来源,如果不是法庭办案到家里,能否与子女对簿公堂还很难说,更不要说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刘老太太逢人便说:“感谢法庭、感谢政府使我这个老婆子的生活有了着落!”

  针对所辖乡镇分散、交通不便的现状,横市法庭在所辖每个乡镇开设“墟日法庭”、“节假日法庭”,利用乡镇墟日,到乡镇现场办案和预约就地办案。为方便群众诉讼,解决当事人的诉讼困难,为便民诉讼,横市法庭还印制了“便民诉讼联系卡”,联系卡正面印有三位法官的姓名、职务、联系电话,背面则印有“举证须知”。2007年4月的一个星期天,横市法庭就是在“便民诉讼联系卡”的导引下,成功地解决了一起购销合同纠纷。该案的原告是福建人,到横市已是下午5点了,在朋友的帮助下,他得到一张“便民联系卡”,他怀着试试看的心理拔通法官老谭的手机号码,老谭他们毫不犹毅地放弃星期天休息时间,很快出现在原告跟前,并当即为其办理了立案手续,又马不停蹄赶往被告的家俱厂,直到晚上7点多钟,才把被告找到,送达了诉讼文书,当即对双方当事人做耐心细致的调解工作,直到晚上9点多钟平息了双方的对立情绪,自愿达成了调解协议,被告很快付清了全部货款。事后,原告感激地说“南康投资环境好,小小联系卡连着我们老百姓的心!”。“便民诉讼联系卡”对惩治“赖账户”,也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有人说一年中酷暑最难熬,但该庭法官却要顶着酷暑处理执行案件。2007年8月3日中午,那天的阳光特别的辣,该庭法官下乡回来刚在食堂吃午餐,突然接到当事人通过“联系卡”上的号码打来的电话:“被执行人赖某从广东回来了正在圩上买东西”。兰志中庭长获此线索后马上放下碗筷,带领全庭法官,顶着烈日进行追寻。被执行人赖某得知法庭在寻找他时,马上逃跑。经过半个小时的追堵,终于被堵到了。但被执行人仍报侥幸心理,不肯履行判决书。经法庭悉心教育,晚上七点钟被执行人终于全部履行了判决,使该件多年未结的“骨头案”执行完毕。

          法官天天“今日说法”

  山区民风纯朴,然而俗话说:“牙齿和舌头还有打架的时候”,乡里乡亲为争宅基地、水源、山林权属等闹得脸红脖子粗,在所难免。法律本科毕业的小石他说在基层法庭工作,天天跟当事人打交道,他天天都是“今日说法”的主播。接到他们的诉求后,都要到当事人所在地与之“面对面”,一般都会进行立案前调解做息诉工作,对当事人耐心讲清相关法律规定。去年夏天,横市法庭受理了一起普通的离婚案件:女方赖某要求与叶某离婚,同时诉请婚生儿子随她生活,这原本是一件极普通的离婚案件,但当法庭通知被告方应诉时,由于被告方深受封建“夫权”思想的影响,以及对法律知识的极度匮乏,竟然暴跳如雷:“女方有什么权利要求离婚,她是我家花了彩礼,请了客‘买’到我家做老婆的,我不起诉离婚,她就永远在我家!”他还同时打了个比喻:他家的母鸡生了个蛋,你说这蛋是母鸡的,还是他的?这件事对横市法庭的法官们触动很大: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农村偏远山区,普法教育依然存在诸多问题。由于农民群众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影响了学法的积极性,使普法的效果也难以保证。因此法庭决定采取送法下乡、巡回审理、以案说法、现身说法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抽象的法律播撒到田间地头、农家院落,播撒到农民群众的心坎上。对本案的处理,法庭并未一判了之,邀请了男、女双方的亲戚朋友、新农村建设理事会的成员协助调解。被告的亲属都指责男方:在男方外出打工期间,女方作风检点、孝敬父母、精心抚养子女。法庭同志耐心给他讲解国家“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禁止家庭暴力”等婚姻制度和政策,指出他无端怀疑妻子有作风问题,打骂妻子的违法性,赖某的表情由疯狂,变成暴怒,继而心平气和、甚至体贴入微了。终于得到了妻子的谅解,作了撤诉处理。

  横市法庭积极探索人民调解与诉讼调解的有机结合,实现“两调”的良性互动。庭长兰志中和小石都是法律本科生,都兼任了当地中小学的法制副校长。法庭还完善指导人民调解的方式,对具体案件,要求调解员参加调解工作,提高和锻炼他们的调解水平。针对重大复杂、矛盾突出的案件邀请旁听开庭,吸收他们参与调解,指导分析案件。

  法庭形象得到了改变,群众有困难乐意找法庭,审判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2007年横市法庭受理各类民事案件178件,审结率为100%,调解率达81.4%;受理执行案件52件,执行结案46件,案件执行率为88.46%。实现了调解无反悔、判后上诉无发还、无矛盾激化、无执行缠案,办案周期越来越短,法庭威望在当地越来越高,辖区党委、政府一致赞誉“法庭在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07年,横市法庭被南康市法院评为“先进集体”,并被赣州市中院、江西省高院分别评为“全市优秀法院”、“全省优秀法庭”,被江西省高院和江西省司法厅授予“指导人民调解先进集体”。
责任编辑:陈思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