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在创新中发展
——山东省乳山市人民法院创新发展之路纪实
2008-04-01 16:15:03 | 来源:中国法院网 | 作者:王玲丽
  在美丽富饶的胶东半岛,闪耀着一颗璀璨的明珠——金岭银滩乳山。青山绿水,碧海蓝天,是它永不褪色的名片。在这片令人神往的土地上,高扬着一面人民法院的先进旗帜,奋进着一个优秀的法官群体——乳山市人民法院。

  2007年3月,乳山法院被省政法委授予“公正执法先进单位”,同月,被荣记全国法院系统集体一等功。

  2008年1月,该院被山东省委、省政府授予“人民满意政法单位”荣誉称号。

  众多荣誉纷至沓来,乳山法院究竟有何“妙招”?

  “以王树远为院长的领导班子近两年来,推出了全新的工作思路,为乳山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作出了贡献”。“好班长领出了好班子,好班子带出了好队伍,好队伍作出了好成绩”。乳山市政法委领导的评价一语中的——创新,让天平在和谐中生辉。

          创新之路伊始——源自有心人

  2006年2月,王树远始任乳山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崭新的审判办公大楼,先进的办公设备,优越的办公环境,团结奋进的党组班子,踏实肯干的干警队伍,一切都令王树远院长对未来开展工作充满了信心。但是,似乎,还差点……经过两个多月的调查研究,王树远终于找出了原因所在——各项工作过于程式化,创新意识还不够!于是,创建“和谐型、学习型、创新型、建设型”法院的目标便应运而生,从此,全面拉开了乳山法院创新之路的序幕。

        创新之路——让天平在和谐中生辉

  场景一:2007年4月,春光明媚,刑事审判庭内。刚刚被判处缓刑的王某心却也是暖暖的,温暖他的,是三位“法官妈妈”。庭审,没有高高在上的审判台,没有严肃的法官。有的,只是和蔼的阿姨,如师长,如朋友;有的,只是感动和悔恨。今年只有16岁的王某是一名初中生,因朋友义气一时冲动而触犯了故意伤害罪。人民陪审员张某庭审结束后将一本写有励志语句的本子送给王某,语重心长地说:“孩子,要珍惜自己,希望你能作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谢谢阿姨,我回去一定重新做人,好好学习,我会记住您的话的”。王某早已流下了悔恨的泪水。“本以为孩子这一辈子就这么完了,没想到还能重返学校学习,谢谢李法官,谢谢!”王某的父亲流着泪一遍遍地对李凤玲法官说。此情此景,让李凤玲法官感慨万千:“圆桌审判,人性化审理,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挽救了一批未成年人,每当看到一个个孩子改邪归正,重返校园,我就觉得我的工作特别有意义!”

  2006年以来,该院通过圆桌审判共审理未成人犯罪案件15件17人,被判处缓刑的未成年人无一重新犯罪。

  场景二:党组书记、院长王树远办公室内,党组会议上。“办案法官在对企业资产进行拍卖时,必须坚持两个原则:一是必须盘活企业,二是必须接收原企业80%以上的工人!”王树远院长强调说。从此两个“必须”成为处理企业破产案件不可动摇的底线。“无论多么艰难,我们都不放弃努力,因为这已经不仅仅是职责问题,还关系到我们社会的稳定和千百户职工的生活问题!”冯辛夷法官带着疲惫但却坚定的神态说。

  让数字来说话吧:盘活资产3.58亿元,为企业“减负”1.5亿元,为企业职工解决拖欠的工资、集资款、风险金1280多万元,追缴养老保险金1350多万元,失业金800多万元,协助市政府安置待业职工2600余人,集体上访事件为0。创新让乳山法院走出了一条企业“零震荡”破产的成功之路,而这,只是“四零工程”之一。“执行零积案”、“干警零投诉”、“涉诉案件零上访”,他们用一次次的创新尝试,践行着司法为民,司法服务大局,司法服务和谐社会的理念。当地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法院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做法给予了广泛赞誉。

  场景三:2006年8月,徐家镇东峒岭村,一位70多岁的老人家里。“爹,我错了,以后我一定好好待你的”,老人的儿子当着法官和众乡亲,向老父亲表态。原来因儿子不付赡养费,老人要起诉儿子,但在准备起诉时又犯了愁,到法庭要走二十多里,打官司要来回跑几趟,贴上车费不说,还很难为情。村里的诉讼联络员将情况反映到法庭,巡回法庭的法官便上门立案,并迅速将手续送达给被告。于是便有了开始的那一幕。见儿子知错能改,老人便撤回了起诉,爷俩重归于好。自2006年开始设立涉农巡回法庭以来,乳山法院的法官进村入户审理案件120多起,调解纠纷数百个。

  “我们每个人都要自觉地把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列入我们的工作日程,要关注民本,服务民生,司法为民的宗旨必须牢记在心。”王树远院长如是说。该院通过构建基层法庭、涉农案件巡回法庭、农村便民诉讼联系点“三位一体”的便民诉讼网络,较好解决了农民诉讼难的问题,把大量矛盾纠纷解决在了基层。乳山市委、市人大、市政法委的主要领导也对法院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分别作出重要批示:“从案件审判者到人民利益维护者,不仅是理念的转变,更是作风的转变。视角的新变化,带来了亲民、便民、利民的新作风,赢来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树立了法院的良好形象”。

  场景四:2008年3月,乳山市银滩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会议室内,一名法官, 40多名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的行政执法人员。通过多媒体屏幕,行政庭的陈富玲法官正在讲解行政处罚法及相关问题,听课人员正奋笔疾书,紧张而认真地记录着。“这已经是第二次请行政庭的法官给我们讲课了,听后的确受益匪浅,很多都是针对我们执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讲解的,法官讲的有理有据,很实用。我们以后还会继续邀请。”执法局的教导员高兴地说。

  同月,乳山市人民法院第17审判庭内,一名主审法官,双方当事人,全体审判人员,10名城区街道办事处人大代表。人大代表正在与各位法官全神贯注地关注着主审法官的庭审,并不时地在本子上写着什么。“下面首先由旁听的审判员对本次开庭情况进行点评,谁先发言?”分管民事审判的副院长于刚问。“我先说两句吧,”城区法庭庭长宋云刚说,“本次开庭主审法官思路清晰,争议焦点概况准确,庭审节奏紧凑,应当予以肯定,但是,”宋庭长话锋一转,“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审判员宣布开庭前,应先敲法锤;第二……。”毫不客气,大大小小的缺陷足足列了六条。学习的同时还在“挑刺”?其实,这在每次庭审观摩中都是很平常的一幕,对每一位被观摩的主审法官来说,都是一次考验。“面对着领导,面对这众多经验丰富的同事,还有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如果没有驾驭庭审的能力和水平,太丢人了。”参加过庭审的一位法官笑着说。“我觉得这个形式挺好,我们既能近距离参加庭审,学习了法律知识,同时还能有效发挥监督职能。”一位参加观摩的人大代表说。

  基层法院如何更好履行司法职责,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和谐?乳山法院深入开展的法官“五进一请”创新实践,科学地回答了这个问题。通过法官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进农村、进学校和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普通市民观摩庭审,该院将功夫下在法庭之外,全面构建司法大调解格局。随着法官司法能力的增强,全院的办案理念、办案质量和效率得到有效提升。去年以来,全院上诉案件的改判和发回重审比例降至12%,民事案件调撤率、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调解率、行政案件和解率、执行案件自动履行和达成和解率等指标,均位于威海市基层法院首位。

……

  思路决定出路,创新决定发展。乳山法院在永无止尽的创新之路上,阔步前行,用创新的思维提升着司法理念,用创新的举措促进着各项工作的跨越发展,用创新的业绩实现着“公正司法,一心为民”的永恒誓言,通过这条创新之路,他们为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着越来越有力的司法保障。

  创新,让天平在和谐中生辉!乳山法院的创新之路仍在继续……
责任编辑:陈思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