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当事人救伤者后"隐身"难免逃逸责任
2007-01-30 16:52:18 | 来源:中国法院网 | 作者:郭玉祥 徐宏林
  交通事故的一方当事人叫来的朋友拨打120求助,对方得到了及时救治,还构成逃逸吗?1月11日,江苏省南通市中级人民法院对一起道路交通行政处罚案作出的终审判决,对此给予了肯定的回答。

            深夜发案 转院救治

  2006年4月13日0时10分左右,在海安县海安镇丹凤路海北医院门前地段,李某骑自行车与骑电动车的蒋某发生碰撞。李某担心蒋某离开,打电话给其友刘某。在附近的刘某赶到事故现场,发现双方均受伤,陪同二人一起去就近的海北医院治疗。海北医院的值班王医生接诊后,发现蒋某的伤情较重,建议送县人民医院救治。刘某便用自己的小灵通拔打“120”叫救护车,接处人员得知伤者在海北医院,电话里向王医生询问了有关情况后,到海北医院将蒋某一人接走。李某仍在海北医院处理伤口,未缴费、未写病历。其间,李某的妻子来到海北医院。后李某未留下姓名、住址和联系办法,和妻子一起离开海北医院,去县中医院做CT检查,但一直没有报警。

            几番周折 拨云见日

  2006年4月13日上午7时40分,海安县公安局交通巡逻警察大队(下称交巡警大队)墩头中队接到蒋某的家人电话报警后,到海北医院进行调查,并通过120的电话记录,查到刘某的小灵通号码,与刘某电话联系,刘某称其不认识事故双方当事人。当日,墩头中队根据海北医院接诊医生的描述,发出协查通报。海安县公安局隆政派出所驻所交巡警接到协查通报后,再次与刘某联系,刘某在2006年4月14日下午承认认识李某。2006年4月16日晚,交巡警通过刘某找到李某,李某承认发生了交通事故。2006年4月18日,李某到墩头中队首次接受询问。2006年6月9日,交巡警大队作出交通事故认定书,认定李某交通事故后逃逸,负本起事故的全部责任。2006年6月16日,交巡警大队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对李某罚款1000元。2006年6月21日,李某向海安县公安局申请行政复议。经复议于2006年8月9日维持该行政处罚决定。其间,李某于2006年7月1日履行了罚款1000元。

            诉讼争辩 各执一词

  对于复议决定,李某仍不服,于2006年8月22日向海安县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李某称,事故发生后,蒋某将电动车驶离现场,李某虽然受伤,但仍将蒋某送至海北医院治疗,因蒋某的伤情海北医院无法处置,委托朋友拔打120送其去县人民医院治疗,李某在海北医院简单处理后去县中医院治疗。后公安机关找到李某,他积极配合公安机关的调查。交巡警大队认定李某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对其罚款1000元。李某认为,交巡警大队对他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中认定他逃逸的事实不存在,程序不合法,定性错误。请求法院撤销行政处罚决定书,判令交巡警大队返还我罚款1000元。

  被告交巡警大队则辩称:李某发生交通事故后没有保护现场,有报警条件不报警,在对方伤情明显严重的情况下,离开海北医院不留姓名、住址、工作单位和电话号码。从发生交通事故到公安机关找到他历时4天,李某均未与对方联系,也未到公安机关投案。一直到2006年4月18日才迫于压力到大队墩头中队接受询问,大队认定其交通事故逃逸的事实是清楚的。大队所作出的道路交通事故行政处罚程序合法,适用法律准确,处罚适当,请求法院驳回原告李某的诉讼请求。

           法院判决 驳回诉请

  海安县法院审理后认为,被告交巡警大队对行政区域内的违反道路交通安全尚不构成犯罪的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具有行政处罚的主体资格。本案的事故属一般事故,李某不构成犯罪,交巡警大队向李某发出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处理通知书,并对李某履行了行政处罚告知义务,在听取其陈述和申辩后,经过审核和审批,作出公安交通管理行政处罚决定书,对李某罚款1000元,程序合法、适用法律正确。原告李某请求撤销被告交巡警大队对其所作的行政处罚决定,不予支持。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0条第1款、第99条第1款第3项、《江苏省道路交通安全条例》第69条第4项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56条第4项的规定,判决驳回了原告李某的诉讼请求。

  宣判后,李某仍不服,提起上诉,南通市中级法院审理后认为李某的上诉理由缺乏事实和法律依据,不予采信。原审判决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审判程序合法,予以维持。于2007年1月11日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综合考量 认定有据

  本案涉及到在交通事故中受伤较轻的一方有没有报警义务的法律问题,法院作出了肯定的回答。“报警”与“逃逸”并不是同一个法律概念,不可等同,不报警并不必然构成逃逸,需要对事故当事人的行为进行综合考量,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0条第1款规定,在道路上发生交通事故,车辆驾驶人应当立即停车,保护现场;造成人身伤亡的,车辆驾驶人应当立即抢救受伤人员,并迅速报告执勤的交通警察或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因抢救受伤人员变动现场的,应当标明位置。乘车人、过往车辆驾驶人、过往行人应当予以协助。该法第99条规定了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的当事人应当接受处罚。因此,道路交通事故发生后,任何当事人均负有保护现场、救死扶伤、自觉报警的道德义务和法定义务,该项义务的自觉履行,不仅有利于保护交通事故受害人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还有利于维护道路交通的管理秩序,更有利于弘扬社会的公平与正义,道路交通事故的当事人在事故后逃逸,依法应当接受处罚。

  本案中事故发生后,李某从找人帮忙防止蒋某脱逃,到蒋某被救护车救走后不再过问津,其对蒋某去留态度在瞬间的转变,只能理解为李某面对蒋某伤势较重,而自身受伤较轻,想通过对方不知悉其身份而逃避承担事故的责任。李某在发现蒋某伤势严重后,主观上具有逃避承担法律责任的故意,客观上有不报警、不留姓名、不接受处理等行为,构成了交通肇事逃逸。交巡警大队的行政处罚事实依据是充分的。

法条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56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判决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㈣其他应当判决驳回诉讼请求的情形。”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0条:“在道路上发生交通事故,车辆驾驶人应当立即停车,保护现场;造成人身伤亡的,车辆驾驶人应当立即抢救受伤人员,并迅速报告执勤的交通警察或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因抢救受伤人员变动现场的,应当标明位置。乘车人、过往车辆驾驶人、过往行人应当予以协助。……”第99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㈢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尚不构成犯罪的;……”

  《江苏省道路交通安全条例》第69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以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㈣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尚不构成犯罪的;……”
责任编辑:薛勇秀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