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宋鱼水,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五庭庭长,一个在全国法院系统叫得响的名字。她先后荣立一等功两次、二等功两次,曾获“十大杰出青年法官”、“人民满意的好法官”、“全国模范法官”、“中国法官十杰”、“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北京市人民满意的政法干警标兵”等荣誉称号,被人民群众誉为“辨法析理、胜败皆服”的好法官。
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召开之际,人民法院报记者深入采访了宋鱼水,写出了这组感人的稿件,多角度展示了这名优秀法官的风采。
在宋鱼水先进事迹报告会上,她向全社会承诺:作为一名法官,我虽不能让所有的当事人满意,但“辨法析理,胜败皆服”的法官职责却是我不懈的追求。因此,我必须——“始终铭记法官的职责”
1989年,宋鱼水大学毕业,分配到海淀法院工作至今。15年来,她审理了上千起民商事和知识产权案件,其中一些普通的案子和细微的事情使她体会颇深。于是,在工作中,宋鱼水始终怀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不懈追求,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水准。报告会后,记者采访了她。这位厚道而颇具学者风范的女法官敞开心扉,把自己对审判事业的追求娓娓道来。
“我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与老百姓有着血肉深情。我深知老百姓不容易,他们渴望社会的公道、政府的公平和司法的公正,这种渴望深深地烙在我的心中。我成为一名法官后,坐在庄严的国徽下行使公平的权力,我时刻警醒自己:我一生中可能会审几千件案子,但许多当事人一辈子可能就进一次法院,如果就是这惟一一次与法律的接触让他们受到不公正对待,在他们心中会永远留下一个伤痕。伤害了一个当事人就增加了一个不相信法律的人;而维护了一个当事人的合法利益,就增加了人们对于法律的一份信仰、社会的信心。”
作为一名法官,如何能始终怀着为事业甘于奉献的情怀,理解、尊重和关爱当事人?如何能够实现“辨法析理,胜败皆服”的职业目标?宋鱼水有着自己的深刻理解。
“长期的司法实践使我逐渐认识到,作为法官重要的不仅仅是实现了法律效果,更重要的是还当事人以公正。法官的使命就是要将抽象的法律变得生动、具体,法官要在寻求个人、集体和社会之间的利益平衡的基础上化解当事人之间的矛盾。为此,我要求自己在审理案件中把握这样4个统一:即追求个案公正与社会公正的统一,追求审判效果与经济社会效果的统一,追求遵循法律和敢于创新的统一,追求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的统一。力求使自己审理的每一个案件都能最大程度实现公正,让人民群众满意。”
“记得我办理的第一个案子是这样的:原告是个起早贪黑给饭馆送菜的民工。我见到他的时候是个寒冬的早晨,他穿的非常单薄,破旧的衣服已经看不出颜色,尽管屋里有暖气,但他还是微微发抖。我从小在农村长大,看他这个样子,心里很不是滋味儿。民工告诉我,他给一家饭馆送了一年的菜,一直没给钱,临近年根,他冒着严寒一趟趟去要,求了服务员,求老板,饭馆的人烦了,连推带搡把他赶了出来。”
“对弱者的同情警醒我更加慎重,因为同情不能代替法律的公正。后来,我才知道这家饭馆因为经营不善,已经多次倒手,买了民工蔬菜的老板早就没了踪影。现在饭馆的老板对我说:‘法官,自从我租了这个店面,就没少遇到这种事,好多人天天追着我要面钱、米钱,我冤不冤?’我告诉他:‘你冤,那个民工更冤,这账虽不是你欠的,但你承租了这个店,你就应该先还上!’那个老板一听就急了:‘前一拨人欠的钱算到我头上,这太不公平吧!’我说:‘按照法律规定,你可以向过去的承租人追偿,但你现在必须先把钱还上。’案件顺利结案后,那个民工捧着薄薄一叠钞票痛哭流涕,我才知道他重病的妻子和上学的孩子都在等着这点钱。”
“作为法官,我非常在意当事人的喜怒哀乐,在意他们对审判工作的评价。我经常反思,在当事人见到我第一面,直到拿着判决书离开法院的时候,他们是否感觉到了公正?这是个始终让我辗转反侧的问题。其实,我们绝大多数法官是公正的,关键是我们如何把公正传达给我们的当事人。”
“作为审理民商事案件的当事人,总有一方当事人会不满意,那就要求法官在‘辨法析理’上要下一番工夫,不仅给人民群众以公正的判决,更要让老百姓感受到公正。我的体会是,法官要尊重和理解当事人,多替当事人思考和着想,在案件办理过程中,法官要能够耐心听取当事人的声音;法官的思路要透明,要向当事人说清楚;在证据采信方面,一定要向当事人分析清楚;在庭审综述中,要把当事人的困惑讲透彻;在书写判决书时,最好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这样即使不能让所有的当事人得到满意的审判结果,但能让赢者赢得明明白白,输者输得清清楚楚,大多数人是会心甘情愿地服从法院判决的。”
几个月前,宋鱼水曾作客中国法院网,当时有位网友问她:“在办案中,你最担心什么?”宋鱼水回答:“我担心自己考虑不周,忽略了案件中的某个环节,以至于认定事实有误;担心自己的专业能力不够,想问题出现偏颇。因为法官必须对当事人负责,案件的任何差错都是难以原谅的。”
随着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不断扩大,处理案件的难度也逐步增大,一些新类型案件甚至无法可依。如何审理好这些案件,这对法官的职业能力和社会经验、政策水平等综合素质提出了巨大考验。为此,宋鱼水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努力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工作中,她善于向每一位法官学习,把与同事的探讨当成学习的机会倍加珍惜。到了知识产权庭后,她更是严格要求自己。她告诉记者:“我所面对的当事人,常常是一些专家学者,他们渊博的专业素养,使我大受裨益。有时我想与其说法官教育了当事人,不如说当事人教育了法官。因为当事人的高素养让法官感觉到了学习的迫切。我想,作为新时期的首都法官,只有通过全方位的刻苦学习,不懈的努力思考,我们的审判事业才能不断取得进步。”
已是为人之妇,为人之母的宋鱼水,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有着自己的“酸甜苦辣”。但她从不后悔:“我觉得,任何人为了她所爱的事业都必须心甘情愿地付出,作为一名女法官可能意味着更多的付出。”接着,她告诉记者这样一个故事。
“我刚独立办案那年初,工作特别忙,丈夫又在远郊县工作,我只好狠狠心,把不满周岁的儿子送回山东老家。年底,我又承担起全庭到外地送达和调查的任务,从冰天雪地的东北小镇到寒风刺骨的中原大地,从茫茫无际的内蒙草原到阴雨连绵的岭南地带,四处奔波。”
“回到北京,我把手头的工作一交代清楚,就买好当天的火车票,迫不及待地往山东老家赶,一路上想到就要见到久别的儿子,幸福和焦急顿时让我坐立不安。当我蹲在儿子面前,满怀欣喜地伸出双臂,轻声叫着儿子的名字时,儿子却紧紧贴在姥姥怀里,只是不断用眼睛的余光偷偷打量我,‘儿子不认识我了!’在泪光中,时间似乎凝固了。过了好一会儿,儿子的眼神开始变得热切,他伸出小手试探着触了一下我的脸颊,突然,他一头钻到我怀里,轻轻地叫了一声:‘妈妈!’我的心一下子被揉碎了,猛然涌起的酸楚和委屈使我泪流满面。”
“假期一满,我毅然把孩子带回北京。为了工作,我可以把孩子放回老家;为了孩子有个完整的母爱,再苦再累我也要把孩子带在身边。”
在众多的荣誉面前,宋鱼水始终保持着一份内心的安静。她对记者说:“我始终觉得我只是一名普通的法官,党和人民却给予我如此多的荣誉和信任,我深感责任重大。其实,我所做的是许多法官已经做的和准备做的;我没有做的,有的法官已经做得很好。我将把荣誉和信任转化为成长的不竭动力,转化成我一生的责任,更使我有‘甘化我身守正义’的铮铮铁骨,‘毕生护法为人民’的耿耿丹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