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伤人怎么治?面对网络暴力,看这部法律
如何“亮剑”!
 

  网络暴力信息,是指通过网络以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形式对个人集中发布的,含有侮辱谩骂、造谣诽谤、煽动仇恨、威逼胁迫、侵犯隐私,以及严重影响身心健康的指责嘲讽、贬低歧视等内容的违法和不良信息。

  近年来,网络暴力问题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一系列社会事件中,网络暴力如同附骨之疽,不断伤害着当事人,甚至牵扯到无辜人员。8月1日《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将施行,新规压实平台治理网络暴力信息的主体责任,建立起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流程治理体系,为我们畅游网络保驾护航。

1.jpg

  网络暴力一旦发生,将给当事人带来难以修补的伤害,相较于事后惩治而言,事前预警预防更能够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要求:

  1.建立健全网络暴力信息特征库和典型案例样本库

  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在国家网信部门和国务院有关部门指导下细化网络暴力信息分类标准规则,建立健全网络暴力信息特征库和典型案例样本库,加强对网络暴力信息的识别监测。

  2.建立健全网络暴力信息预警模型

  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建立健全网络暴力信息预警模型,综合事件类别、针对主体、参与人数、信息内容、发布频次、环节场景、举报投诉等因素,及时发现预警网络暴力信息风险。

  3.发现存在网络暴力信息风险的,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发现存在网络暴力信息风险的,应当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引导用户文明互动、理性表达,并对异常账号及时采取真实身份信息动态核验、弹窗提示、违规警示、限制流量等措施;发现相关信息内容浏览、搜索、评论、举报量显著增长等情形的,还应当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2.jpg

  当网络暴力信息汹涌而来,互联网平台的防护机制能够帮助当事人快速阻断这些内容。《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要求:

  1.建立健全网络暴力信息防护功能

  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建立健全网络暴力信息防护功能,提供便利用户设置屏蔽陌生用户或者特定用户、本人发布信息可见范围、禁止转载或者评论本人发布信息等网络暴力信息防护选项。

  2.完善私信规则

  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完善私信规则,提供便利用户设置仅接收好友私信或者拒绝接收所有私信等网络暴力信息防护选项,鼓励提供智能屏蔽私信或者自定义私信屏蔽词等功能。

  3.及时通过显著方式提示用户

  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发现用户面临网络暴力信息风险的,应当及时通过显著方式提示用户,告知用户可以采取的防护措施。同时为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等提供防护指导和保护救助服务。

  4.优先处理涉未成年人网络暴力信息的投诉、举报

  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优化投诉、举报程序,在服务显著位置设置专门的网络暴力信息快捷投诉、举报入口,公布处理流程,及时受理、处理公众投诉、举报并反馈处理结果。对于涉未成年人网络暴力信息的投诉、举报,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优先处理。

3.jpg

  网络暴力事件往往具有“一对多”的特点,这给当事人维权带来难题。《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要求:

  1.提供网络暴力信息快捷取证等功能

  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发现、处置网络暴力信息的,应当及时保存信息内容、浏览评论转发数量等数据。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向用户提供网络暴力信息快捷取证等功能,依法依约为用户维权提供便利。

  2.为公安、网信等部门取证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公安、网信等有关部门依法调取证据的,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及时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协助。

  3.严惩借网络暴力事件实施营销炒作等行为

  对借网络暴力事件实施营销炒作等行为的,除前款规定外,还应当依法依约采取清理订阅关注账号、暂停营利权限等处置措施。

  对组织、煽动制作、复制、发布、传播网络暴力信息的网络信息内容多渠道分发服务机构,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依法依约对该机构及其管理的账号采取警示、暂停营利权限、限制提供服务、入驻清退等处置措施。

  参考来源:新华网、中国人大网

  文案:韩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