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小农户衔接现代农业的基本途径,是推动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力量。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指明了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改革方向。
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发端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党的十八大以来,适应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需要,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转向以服务生产环节为中心,以优先服务小农户和粮食生产为重心,以专业化规模化服务机制创新为路径,发展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产业,推动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从农技和购销为主向农业生产服务转变。2013年起中央财政开始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发展,2017年起农业农村部以项目实施为抓手,推广单环节、多环节为主的农业生产托管,并通过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探索服务小农户的模式机制,促进了从主要服务规模经营主体向优先服务小农户的转变。在政策推动下,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蓬勃发展,2017年到2023年,服务主体从22.7万个增加到109.4万个,服务小农户数量从3655.8万户增加到9400多万户,服务面积从2.3亿亩次增加到21.4亿亩次。
“便捷高效”新要求,是指让小农户方便快捷地获得价格合理、专业规范、集约绿色的农业生产专业化服务,并通过全要素全链条服务支持,纳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机制创新,已取得了一些做法经验。一是拓展服务领域范围。各地发展小农户急需的薄弱环节服务,如育秧插秧、精量播种、植保飞防、减损机收等,拓展林果种植、畜禽养殖、水产渔业等专业服务,特别是在丘陵山区培育本地服务主体和市场,解决小农户种地难题。二是健全服务标准规范。各地通过合同约束、项目监督和规范指引提高服务专业化规范化水平。农业农村部于2020年开始推广《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合同示范文本》,2023年印发了水稻、小麦、玉米的生产社会化服务规范指引,指导各地探索了苹果、柑橘、荔枝等特色产业的服务规范。三是建立综合服务平台。各地以政府投资运营、引入市场主体等形式,以县域为单元整合服务资源、集聚服务要素,搭建集成服务供给载体,形成了线下资源整合、线上匹配交易相结合的服务平台建设路径。如山东省聊城市因地制宜建设区域性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31个,以点带面推动资源整合、供需对接。四是创新居间服务机制。各地积极探索村集体经济组织发挥中间作用的有效形式,如提供小农户与服务主体之间的流程代办、作业监督、合同履约服务;领办或创办专业合作社,组织小农户流转土地,与服务主体建立稳定合作关系,为农业生产服务提供劳务。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居间服务已经成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
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便捷高效水平,要以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为引领,持续拓展服务领域范围、创新服务组织机制、提升专业服务质量,推动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为在小农户基础上发展现代化大农业提供要素支撑。一是壮大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产业。按照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要求,布局专业化服务链条。以单环节和多环节为主要方向推广农业生产托管,防止违背农民意愿强行推动全程托管和借生产托管名义搞大规模土地流转。二是培育新型农业服务主体。把更多本地“小散弱”服务户,培育成具有先进技术装备应用、现代生产要素导入、绿色生产方式普及作用的新型农业服务主体。培育一批战略型农业服务企业,带动各类农业经营和服务主体提高发展质量。三是加快服务标准体系建设。发挥协会、联盟等行业组织作用,发掘推广实践中的服务标准规范,加强服务价格和流程、中介服务、质量评价、争议处理等标准制定和应用推广,构建体现服务特色的专业化服务标准体系。四是提高服务平台建设运营水平。坚持公益性职能、市场化运营的基本思路,遴选培育本地平台运营主体,合理布局乡镇服务中心和村庄服务站点,优化超市式、菜单式、定制式集成服务模式,发挥资源整合衔接配套功能,促进跨区服务与本地服务联动发展。五是健全专业化规模化服务组织体系。围绕构建农业新型生产关系,推广普及服务规模经营模式,规范村集体组织土地流转或全程托管行为,因地制宜推广居间服务形式。构建适度竞争、规范有序的服务市场,推动多元服务主体共同发展,拓展丰富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