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售假健康证危害大,检察机关如何将其“连根拔起”?
2024-07-12 16:07:16 | 来源:新华社
 

  持有健康证方可上岗,是从事餐饮服务等行业的硬性要求。我国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工作的食品生产经营人员应当每年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上岗工作。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也明文要求,公共场所直接为顾客服务的人员,持有“健康合格证”方能从事本职工作。

  然而,一些商户却在为员工办理健康证上动了歪心思。

  2023年,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检察院行政检察部门在办理一起伪造国家机关证件印章行刑反向衔接案件时发现,同案人员通过手机地图APP检索北京城区有健康证明办理需求的餐饮、洗浴等经营场所电话,主动联系相关场所经理、领班是否需要上门办理健康证,为相关人员伪造健康证及体检报告单,这引起了办案人员的关注。

  办案人员经走访部分经营场所发现,行政机关在检查从业人员健康证明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抓手,往往只能进行“形式”检查。由于市、区两级未建立统一的健康证明数据库,行政机关即使想辨别真伪,客观上也“力有不逮”。

  对此,西城区检察机关探索建立了伪造证照行政监管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开展类案监督,与有关机构开展合作,依法检索、调取相关证据、数据进行碰撞筛查,在全区范围内确定了300多件公共场所类和餐饮服务类健康证违规使用线索,依法移送给相关行政机关。

  同时,检察机关向有关行政机关制发检察建议,督促其主动作为,对辖区内相关从业人员健康证明开展真伪实质性检查。目前,行政机关已督促228名虚假健康证明购买者重新体检办证。

  “我们深入实施数字检察战略,赋能行政检察监督提质增效。”北京市人民检察院行政检察部主任李显辉介绍,北京检察机关以行刑反向衔接案件办理为抓手,构建检察监督与行政执法衔接机制,建立并推广使用了“公租房违规使用”“幌子公司”等法律监督模型,类似购买、销售假健康证等不少藏在深处的问题被“连根拔起”,既避免以罚代刑,又避免当罚不罚。

  北京市石景山区人民检察院在办理一起“黄赌毒”反向行刑衔接案件中发现,一些被不起诉人除了需要承担行政处罚责任外,其作为公租房承租人将公租房用于从事违法犯罪活动,违反了相关规定,严重破坏了公租房的公益性用途,但因数据信息壁垒、行刑衔接机制不健全等原因,导致行政机关难以进行有效监管。

  针对这一状况,北京检察机关构建了“公租房违规使用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依托多个行政机关的大数据资源,对本市公租房领域存在的违规使用问题进行筛查、分析,截至2024年7月,已依法督促主管部门收回各类违规使用公租房766套。

  “检察机关构建的大数据模型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我们的一些痛点和难点问题,帮助我们消除了因不掌握情况而产生的执法盲区,能够及时准确发现违规使用问题线索,堵塞公租房监管漏洞,相关工作开展更加精准。”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保障房使用监督处副处长杨新旺说。

  据介绍,目前北京市人民检察院行政检察部门依托数字检察工具,正逐步拓展办案视野,着力解决更多方面的深层次矛盾。“借助数字检察,我们对内牵引办案部门一体履职、综合履职、能动履职,对外带动职能机关依法履职、联动履职、协同履职。”李显辉说。(记者刘硕、熊琳)


责任编辑:魏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