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守护未成年人心理健康
2024-01-30 09:16:34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代双
 

  校园内性侵害、校园欺凌等行为,与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存在问题有着密切关系。守护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力量共同参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社会都要了解少年儿童、尊重少年儿童、关心少年儿童、服务少年儿童,为少年儿童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对损害少年儿童的权益、伤害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言行,要坚决防止和依法打击。

  近年来,校园内性侵害、校园欺凌等行为,与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存在问题有着密切关系。分析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家庭教育观念及方式偏颇。很多家长往往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成为家长的普遍期待,进而忽视其情感需要,忽视对其人格教育、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极少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二是学校心理教育内容缺失。学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地方,更肩负着培养未成年人健康积极的心理,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任务。虽然很多学校已经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未成年人成长的重要性,但是面对就业和升学压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往往仅停留于形式,未能保证师资力量的专业性及课时安排的完整性。三是不良文化信息的侵蚀。在网络发达的当今社会,未成年人对网上的各种信息缺乏辨别能力,网络游戏的暴力、色情化,对未成年人产生一定的负面诱导,严重影响了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四是未成年人抵制诱惑能力不足。由于未成年人身心发育不全,社会阅历尚不足,导致其情绪管理、自我管控能力较弱。特别是随着其生理和心理的持续发展,思维方式在不断转变过程中,在没有掌握基本的情绪管理方法下,心理问题与生理成长问题相互交织,容易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等方面存在心理困惑,以上都是造成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因素。

  守护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织牢未成年人保护网,全面护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从家庭层面来讲,要完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良好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学校应加大宣传力度,主动搭建家庭教育指导平台,通过家长会、学校开放日等定期邀请心理学专家团队为家长授课,指导未成年人父母或监护人积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构建和谐亲子关系。引导家长树立科学育人理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提升家长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从学校层面来讲,要优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校作为教育主要阵地,一是要完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机制,在各学校开设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规定每学期应完成的学习课时,避免流于形式。二是要在校内成立心理咨询室,立足“治未病”理念,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引导未成年人尤其是问题学生的健康成长,培育未成年人健康心理、健全人格。三是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学习,教师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才能及时识别学生的异常情况。四是充分关注留守儿童群体,儿童时期是养成良好心理习惯,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而留守儿童的父母远离家乡外出务工,导致这一群体在思想上及价值观上不能得到父母的全方位引导和关注,情感上更是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呵护,极易引起心理异常,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对留守儿童给予充分关注,尤其是行为异常的留守儿童应进行一对一心理辅导,并密切关注其心理变化,帮助其走出心理困境,积极面对人生;要与留守儿童家长之间保持密切沟通,完善“家庭教育+回访帮扶”联动机制,对留守儿童在校情况及时反馈给家长,并定期回访、帮扶。从社会层面来讲,要积极整合社会多方资源,未成年人保护是一项融合法律、心理、教育等多方面的工作,各地政府应当统筹协调社会资源建立联动机制。法院、公安等专业人员要在校园内积极开展普法宣传活动,引导学生规范自己的言行,从源头上做好预防。定期安排心理学专家为学生开展心理学讲座,引导学生学会梳理自己的情绪,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等。

  (作者单位:重庆市九龙坡区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张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