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昌吉:打造“枫桥式法庭”调解新模式 赋能“盖碗茶”担起新使命
2023-12-07 14:13:37 | 来源:中国法院网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市人民法院大西渠人民法庭紧扣新时代人民法庭工作高质量发展主题,坚持和创新运用新时代“枫桥经验”,立足本地区民俗民情,赋予“盖碗茶”调解新的时代涵义,推动人民法庭充分发挥职能优势,立足“小舞台”,展现“大作为”,调解“小矛盾”,惠及“大民生”。

  构建“法庭+”多元解纷 助力矛盾化解新升级

  守好矛盾化解的“前哨站”。建立“三调联动”工作机制,形成调解员初调、联动部门同步跟进、法官指导把关的工作模式,“盖碗茶调解室”常驻律师调解员负责诉前调解,辖区乡镇3个“盖碗茶微调解室”联动司法所、派出所、人大代表、村调解员联调萌芽纠纷,驻庭法官划分片区包联结对,发放便民联系卡,确保司法需求随时掌握,矛盾纠纷及时介入,涉诉高效化解。

  做好矛盾化解的“指导员”。坚持每季度向辖区乡镇党委政府发送涉诉态势分析报告,分析原因并提出建议,助力辖区市域治理取得新成效。2023年,协同昌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立诉非联动机制,成立“昌吉国家高新区诉源治理工作站”,为企业提供司法服务。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法官定期到“盖碗茶微调解室”与村调解员沟通交流,常态化开展法律知识培训和实战化调解指导,大力宣传普及“盖碗茶”十大调解法,切实提升村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解决问题能力。

  当好矛盾化解的“终局者”。延展工作职能,法庭立案审查人员将较为简单的矛盾纠纷,引导到所属村级调解组织就地调处;对于疑难复杂纠纷,邀请当地特邀调解员共调;对于不适宜调解案件,建立简易案件快速识别及要素式审判机制,自2023年1月至11月,简易程序适用率达66.8%;对于繁案实行精审,充分发挥司法裁判的指引、评价、教育功能。近三年,大西渠法庭指导基层调解组织分流调解案件242件,快速审结各类纠纷1231件,发布典型案例22件。

  运用法治“三张方” 助力乡村振兴驶入“快车道”

  开好法治“良方”。主动融入市域治理新格局,针对审理辖区纠纷中暴露出的经济运行隐患、三农问题线索,及时发出司法建议5份,为企业规范经营提出建议,为政府加大对农村经济运行中的风险防控做好提醒,使司法谏言成为助推社会治理的“助推器”。

  用好法治“处方”。主动服务辖区乡村振兴格局,主动对接果蔬产业发展需求,制定相关合同模板,引导农户合规经营,辖区果蔬业案件从每年200余起减少至不到10起。定期为合作社开展“法治体检”,设立法官驻合作社联系点,稳妥推进土地使用权流转,减少相关诉讼纠纷产生。

  巧施法治“妙方”。积极推进移法于俗,引导村民订立新村规民约,与辖区管理部门协同整治旧陈规陋习,充分尊重回民文化,在5个村委会举办“茶文化”普法共建活动,将“盖碗茶调解”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相结合,在调解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打造“互联网+”新模式 助力司法便民走深走实

  推动智慧诉服走近群众。积极向所辖乡镇对接,协调23个行政村指定专人负责协助村民注册认证和指导使用“人民法院在线服务”等智能应用,村民不出村即可体验高效便捷诉讼服务,近三年,累计开展协助网上立案等智能化代办1007人次。

  推动网上司法便捷群众。充分借助网格化优势,在辖区村、社区分别设立 “微法庭”工作站以及“微法庭”,让在线庭审解纷、网上普法课堂走进基层,让出行不便的当事人就近参加网上开庭、调解,打造群众家门口的“互联网法庭”。

  推动在线普法融入群众。拓宽“互联网+法治宣传”新模式,利用微信群、视频号等普法平台,精选30余个与辖区区情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典型案例,定时定向向基层群众推送“法治套餐”,“第一时间”为群众“排忧解难”。制作发布短视频定期4次,利用视频会议平台向村级人民调解员、人大代表提供诉前调解专业指导22次,真正把诉讼服务从“线下”扩展到“线上”,把司法为民初心从“盖碗茶调解室”践行到“云端法庭”。

责任编辑:张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