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围困近70小时,这个法庭没有一页卷宗受损
2023-08-13 09:42:45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乔文心
 

图为门头沟区法院抢险突击队在王平村法庭开展清淤工作。王德利 摄

  马钢锤并非没有准备。7月29日,北京市发布暴雨红色预警,这位曾在门头沟山区法庭工作多年的法官感到不安:七月下旬已经连下了几场雨,空气潮湿、山石松动,法庭紧挨永定河,防汛安全亟需加强。

  虽然并不是他的值班日,北京市门头沟区人民法院王平村人民法庭副庭长马钢锤还是跟住在城区的妻子告别,连夜驱车赶往法庭。他说可能明天回家,也可能在山里多待几天。

  谁也没有想到,未来几天的大雨和洪水会急速淹没这个派出法庭的一楼,在地下室留下数米深的泥浆,法庭干警被洪水围困近70个小时。

  马钢锤在山上待了10天,他和同事轮流值班、守护法庭财物。洪水稍退,他们立即赶赴一线抢险救灾,协助政府维持秩序和发放物资。

  在这场灾情中,这个门头沟地区受损最严重的法庭没有丢失任何卷宗。

  保护卷宗是法官的职业本能

  30日凌晨,马钢锤与值班的法官助理李秉洲、法警吴恩泽、保安田江涛用防洪沙袋加固了法庭的大门和地下室,对排水管道进行了排查疏通。雨一直在下,河道里的水在缓慢上涨,但看上去离河堤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

  “雨下一整天了。”30日傍晚,马钢锤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一段暴雨的视频,雨势浩大、水雾沼沼,“往年的汛期也有大雨,但法庭从来没被淹过。”

  危险在31日发生。

  31日凌晨3时,马钢锤收到镇政府的消息,水位持续上涨,山洪可能暴发。镇政府和当地物业公司为法庭提供了70个更专业的防洪沙袋。马钢锤叫醒同事,连夜搬运沙袋并加高防水线,用法庭的床单、窗帘堵住缝隙,对法庭的每个角落进行巡查。

  上午10时左右,第一波“黑水”漫出河堤,漫上法庭的台阶。

  “当时的反应就是赶紧把卷宗转移到最高处,把存放在一楼的当事人邮寄的证据、材料尽快转移到安全地带。”马钢锤说,“卷宗里有很多证据原件,不可复制,优先保护卷宗是法官的职业本能。”

  11时左右,洪水汹涌而至。法庭墙壁上,深深浅浅的泥浆记录着不同高度的水痕。最高处离地面1.7米,正是最大的一波洪峰留下的痕迹。

  李秉洲不会游泳。半个月前,他刚刚告别校园,入职门头沟区法院,成为王平村法庭的一名法官助理。

  “转移最后一批材料的时候,水追着我们脚后跟跑。”李秉洲说。

  地下室迅速被洪水灌满,一楼涨水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几秒钟时间,水就从脚面淹过了小腿。马钢锤和李秉洲抢救出一楼办公室的最后一沓材料,累瘫在顶楼地上。

  11时30分左右,地区信号塔的发电设备被淹没。水、电、手机信号瞬时都断了。困在法庭里的4个人失去了与外界的一切联系。

  不知道水还会不会上涨。他们忙着把所有的案卷分类、整理、打包,搬上顶楼。

  “第一天还可以用保温壶里的热水泡方便面,后面就只能干吃了。”马钢锤很庆幸早上趁着街边商店还开门时补给了一些食物,“至少水是干净的。”

  法庭的窗子正对着永定河,4个年轻人分为两组,24小时轮流值守,观察水位变化。白天时能见到从上游冲入河里的车子、家具、电器等,有的陷入淤泥,有的卡在护栏上。晚上伸手不见五指,只能听到被洪水冲垮的大门和漂浮着的铁皮柜子彼此撞击发出的声音。

  平静下来后,马钢锤对许多个瞬间感到后怕。最让他冷汗涔涔的并不是自己抢救卷宗时的危险,而是在凌晨时,李秉洲和吴恩泽这两个20多岁的年轻人开车过桥去镇政府搬沙袋。仅仅一个小时的时间,桥面的水从10厘米涨到半米,车子差点熄火。

  “我有责任保护他们。”马钢锤说,“幸好所有的孩子都安全,不敢去想别的可能。”

  搭上通信“生命线”

  马钢锤的妻子刘丹预约了31日的产检。从怀孕开始,她就习惯了自己一个人去产检。马钢锤在另一个山区法庭——斋堂人民法庭任职时,因为路途太过遥远,往往一个星期只能回家一两次。现在换到王平村法庭,离家近了些,刘丹感到满足。

  31日,门头沟城区也下起了大雨,马路上的积水让车辆难以行驶,刘丹家里也停水了。早上和马钢锤通话后,她取消了医院的预约,中午时她发现,丈夫的手机怎么也打不通,而电视新闻开始播放门头沟山区的灾情。

  她陷入无边的恐慌——直到3天后法院的领导告诉她,已经通过镇上的卫星电话和王平村法庭干警们取得了联系,虽然条件艰苦,但所有人都平安。

  失联后,牵挂着他们安危的不仅仅是家人。

  最高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张军非常关心法庭受灾情况和干警人身安全。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和门头沟区法院协调各方力量,时刻了解跟进灾区抗洪动态,寻找失联干警。

  镇里只有一部卫星电话,是防汛救灾通信的“生命线”。从31日起,门头沟区法院院长亓纪每天都会焦急地拨打王平村前线指挥部的卫星电话,希望得知法庭的消息。

  8月2日,电话终于接通。镇政府的工作人员查看过后告诉法院:“房屋结构完整,人员没有生命危险。”

  洪水退却后,法庭一楼和外面的道路上都是厚厚的淤泥。李秉洲等不及,穿着拖鞋就走出去探路,回来后他发现拖鞋上嵌入了一根长长的钉子,幸好没有受伤。

  8月3日上午,水势逐渐平稳。马钢锤带着大家将法庭内的部分泥沙垃圾铲除,修复好大门,锁好卷宗,确保法庭安全。此时周边的村民开始探讨,要不要步行返回门头沟城区,远离河道和可能再次到来的洪水。

  回城还是留守?

  法庭的对岸就是王平镇政府。桥的护栏已被洪水冲毁了大半,牢固程度令人担忧。

  “法庭现在安全了,但是周边的群众还需要我们帮助,你们怕不怕?敢不敢和我一起过桥去镇里?”马钢锤问。

  “去!”没有一丝犹豫,3个年轻人异口同声。

  曾经每周都去普法的村庄如今满目疮痍,目之所及都是淤泥、树枝和碎石。许多救援人员几天没合眼,用毅力克制着疲惫、紧张和悲伤。

  “镇政府的工作人员在前期转移人员、联系失联村庄的过程中已经处于满负荷状态,承受着巨大的生理和心理压力。”马钢锤进入镇政府的时候,看到一个憔悴的姑娘在楼道里大哭,后来他得知,另一位差不多年纪的女干部转移村民时在大雨中牺牲。

  “我们法庭4人都好,不要挂念。”“法庭卷宗安全,已经全部转移到顶楼保险柜。”马钢锤用镇上的应急通信车和门头沟区法院取得联系、报过平安后,4个人立即向王平镇党委报到,迅速参与到救灾工作中。

  在与失联干警通话后,亓纪的眼眶湿了,心里的石头终于放下,“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这些干警与我孩子一般年纪,听到他们安全,我悬着的心终于落了下来。”

  8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邓修明受张军院长委托,慰问这些不畏艰险、防汛值守、果敢自救的法庭干警,为他们带来最高人民法院党组的真切关怀。

  只想让物资离群众更近一点

  物资的发放需要有组织能力的人来维持秩序,掌握道路的信息也至关重要。物资最远能送到何处?哪些路段已经被冲毁?哪些桥梁还可以继续使用?镇政府的指挥中心需要对救灾物资的投放进行道路规划。

  由于在法庭工作的时间较长,又总是深入村镇开展诉源治理工作,马钢锤对道路更为熟悉。在他的带领下,4个人卷起裤脚、蹚着淤泥,承担起了探路的重任。

  “就是要在没有路的地方踏出一条救援路。”探路的过程中,他们时刻注意查看路边冲毁的汽车内是否有人。“每当看到车内没人,我们每个人都会松一口气。”马钢锤说。

  当巨大的清淤车驶入视线时,马钢锤几乎要流泪了。部队打通了一条应急通道,消防救援队、民间救援队、物资补给车等纷纷进入了受灾区域。

  随着救灾物资陆续送达,物资装卸的任务量也越来越大。

  “我们每天需要装卸几千箱矿泉水和面包。”和部队官兵并肩作战,让吴恩泽有了二次入伍的感觉,他原本也是退伍军人,有抢险救灾的经验。很快,这几位来自法庭的精力充沛的小伙子就成了装卸物资的主力军之一。

  尽管经常累到腰酸背痛,但在装卸物资的时候,李秉洲感觉心里安定了不少,“只想为群众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随后,门头沟区派驻的救援工作组进入灾区。4个人申请加入了工作组,负责转移群众、发放物资、维护秩序、协调车辆等更多任务。

  “没有一个人喊苦喊累,我们心里就想着群众都在等着救援物资,我们不能停下来。”马钢锤说,“只要我们再多往前走一步,救援物资就能离村民更近一点。”

  马钢锤本想留在一线参与救灾,但人民法官另有重要职责。

  8月7日下午,王平村法庭的9大箱卷宗全部安全转移,马钢锤和李秉洲也临时转到受灾情况较轻的潭柘寺人民法庭继续办案。对法官而言,接下来,促进涉灾矛盾纠纷的源头化解、多元化解,也许是比洪水更为严峻的考验。

  晚上,马钢锤终于回到了家里。“怎么晒得这么黑,脸上都是斑,快要不认识了。”刘丹终于放心了,开始和丈夫开玩笑。

  8月8日,马钢锤陪刘丹去了趟医院,这是他第一次陪妻子产检。再过两个星期,他们的孩子就要出生了。

责任编辑:黄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