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潭,架起一座“海上枫桥”
2023-08-09 08:53:29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熊媛媛 郑岚芳
 

扫码观看“这里‘枫’景正好”第四期视频

  “潘法官,两个渔民因为雇主拖欠工钱,一直在闹,快来帮忙调解一下吧!”这天,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人民法院苏平人民法庭副庭长潘瑜接到了钟门村村长的电话。

  电话那头焦急的声音,让潘瑜不免心里一紧,他马上出发前往钟门村。

  钟门村位于平潭岛的西北角,村前有座小岛屿名叫钟屿,受到海浪冲击时会发出如洪钟般的声响,这便是钟门村名字的由来。

  沿着村道往前大约走10分钟,一望无际的渔排映入眼帘,阳光与海水交相辉映,俨然一座海上村落。海上养殖是村里的支柱产业,渔排也成了村民在海上的“第二个家”。

  村长电话里说的“闹事”的渔民正是杨某伍夫妇,他们从贵州来平潭务工,一直工作居住在渔排上。

  潘瑜乘坐小舢板来到渔排上,空气中满是海水的咸味和各类水产的腥味,行走在这些“格子间”中,一路晃晃悠悠,终于来到了杨某伍夫妇的家中。

  杨某伍夫妇的家是渔排上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木板房,房高不足两米,屋子中间用一块板隔出了卧室与厨房,一眼望去,除了案板上的黑色烧水壶,几乎没有其他家具家电,生活条件十分艰苦。

  潘瑜了解到,从2022年开始杨某伍夫妇替雇主林某华在此养殖鲍鱼,林某华每月支付夫妻二人各5000元工资。后因鲍鱼生意不景气,林某华资金周转困难,拖欠了杨某伍夫妇工资共计5.7万元。杨某伍夫妇多次讨要未果,双方为此引发矛盾纠纷。

  “你们的情况我已经了解了,法院一定给你们解决问题和困难。”潘瑜让夫妇俩放心,随后与村委会主任商量把双方当事人叫到一起,商量一个解决方案。

  几天后,杨某伍夫妇早早来到了村委会办公室。

  “都快10个月没发工资了,我们家真的撑不下去了!”

  “我也想发工资,但是鲍鱼没销路,我也没钱啊!”

  调解现场,双方各有苦楚和难处,互相僵持不下。村委会主任、法官、派出所和司法所的所长轮番上阵,分头做思想工作,通过人民调解员的不懈努力,事情慢慢有了转圜的余地。

  “潘法官,等我这批鲍鱼卖掉,一定第一时间还钱,还上钱,我这心里的大石头也能落下了!”杨某伍夫妇也松口,同意林某华在卖掉鲍鱼后偿还欠款,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并现场签订了调解协议书。

  “在渔排上讨生活的村民都十分不易,发生矛盾纠纷,我们尽可能从源头上化解,我们法庭一直与村委会和民警积极联动,加强人民调解委员会专业性建设,将阵地前移,调解前置,真真正正地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潘瑜说道。

  部门联动、信息联享、中心联调,这样的解纷模式已成为法庭调解的工作常态。2019年,屿头、东庠、南海、大练4个乡村纠纷联合调处中心在离岛多点开花;2020年,海坛、金井、君山、苏平四大片区联合调处中心形成全岛覆盖;2021年12月,北港旅游解纷联动中心正式亮相;2023年3月29日,婚姻家庭纠纷调解中心在海坛人民法庭揭牌运行……一个个中心应运而生的背后,是平潭法院延伸司法服务的创新探索。

  平潭素有“海运之乡”的美誉,兴盛的航运业带动了平潭繁荣的船舶维修产业。丁某祥、叶某森就是平潭某造船厂的船舶维修工人,两人早前在施工过程中不慎从高空坠落,分别造成九级、十级伤残。2022年7月,在与雇主杨某多次协商赔偿无果的情况下,丁某祥、叶某森诉至法庭想要讨回公道。

  从剑拔弩张到还有得谈,平潭法院人民调解员老高的积极斡旋,为调解工作打开了局面。炎炎烈日下一趟又一趟的奔波,换来了双方当事人的动容与让步。今年4月,丁某祥、叶某森最终接受雇主杨某一次性赔付的调解方案。

  “很多时候当事人就是为了一口气,我们苦点累点把他们这口气理顺了,事情就解决了!”年近七旬的老高,靠着“拉下脸皮、说破嘴皮、磨破脚皮”的方法,调解了一起又一起矛盾纠纷。

  像老高这样的调解员还有很多。平潭法院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聘请特邀调解员,吸纳村干部、网格员、乡贤等熟悉社情民意的人员充实调解力量,“法官+调解员”联动解纷模式很有成效。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看到福建平潭‘海岛法庭’服务海岛渔村向海而兴被写入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作为平潭人,我感到由衷地自豪。”全国人大代表刘爱英对平潭法院海岛法庭工作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

  海岸边,法官与村民拉着手工渔网鉴定真伪,积压多年的几吨渔网终于顺利交付。渔船上,结束塘屿岛上巡回调解的法官与岛民挥手作别,带着案结事了的笑意满载而归。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岛,平潭法院建立起的这座“海上枫桥”,直达人民群众的心中。

责任编辑:张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