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天津8月6日电 “台风天急救指南”“泥石流来临如何躲避”……最近,极端天气中自救与互救知识频上热搜。大家对应急救护技能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
近年来,我国持续推进应急救护培训,越来越多的人掌握了基础的应急救护技能,一些地方持证救护员数量年增速达到20%以上。然而,在庞大的人口基数面前,懂自救、能自救的人占比仍然较低,洪水等灾害来袭时人们仍难免不知所措。如何加快推广应急救护技能?记者进行了走访。
方金洋制图
越来越多人主动学习应急救护技能
7月31日至8月4日,太原市民孙杰一直在河北保定参与救援工作。孙杰等20余名司机组成的“滴滴公益救灾队”共转移北京房山、河北保定当地的被困群众930人。
“90后”孙杰原本只是一名网约车司机,2022年出于一腔热情参加了“滴滴公益救援队”。此后,他每周末都会参加水域救援、山地救援等培训,很快成为一名颇有经验的救援队骨干。“希望更多人掌握应急救护技能,加入到我们的队伍中来。”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像孙杰一样主动学习应急救护技能,期望在关键时刻帮助自己和他人。
以天津市红十字会为例,今年上半年培训近3万人,培训人数每年递增20%以上。暑假是应急救护培训的旺季,这个假期报名人数增长20%以上。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主动报名学习的个人占到所有培训人员的30%以上,较往年大有提高。“这说明人们学习自救技能的意愿在提升。”天津市红十字会应急救护培训负责人于博介绍说,18岁以上人员可以取得红十字救护员证,16岁以上人员可以取得心肺复苏证。
记者梳理发现,各地持续推进相关技能培训。2022年,甘肃省各级红十字会开展普及性应急救护培训29.97万人次,培训救护员5.02万人次;四川省普及培训97.6万人次,培训持证急救员13万人次。
杭州市推出救护技能公益培训项目,考核通过的人将获得“电子救护员证”。当地还上线支付宝小程序“救在身边”,持证救护员可注册成为“急救侠”,接收附近的求救信息、参与救助。
天津蓝天救援队多位救援人员反映,掌握了初步应急救助技能的人在险境中可以做出相对正确的选择,能更好地配合别人施救,尤其是可以较早判断风险,抓住逃生的时间窗口,降低伤亡概率。
天津市红十字会走上街道宣讲救援知识。(受访者供图)
1%普及率有待提高
近年来,我国急救培训工作进展较快,但与庞大的人口基数相比,掌握救护技能的人员比例仍然较低。《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21年披露数据显示,我国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的普及率仅1%左右,仍处于较低水平。
记者了解到,普及率较低背后是应急技能培训人才匮乏。记者走访发现,消防、公安特别是医护人员是应急救护培训的主体力量。然而,通过对东部某省120急救中心的调研,一些专家发现,医院人力资源不足,没有余力对公众进行大规模技能培训。
一位医科大学负责人反映,医学院课程体系中,急救、灾害、重症医学和医学救援等技能的系统训练相对较少,急救人才队伍建设已经落后于医学救援事业发展需求。
市场化应急培训潜能也有待释放。一家气象科普展馆建设方负责人说,气象防灾减灾科普体验场所越来越受到有关部门重视,得到青少年青睐,但目前规模还不够大,常态化开放、运营管理有待进一步健全。
近年来,一些地方打造了应急安全产业园区。深圳市应急安全产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杨河生介绍说,部分产业园区的收益结构中租金及相关收益达九成左右,应急安全产业目前无法实现良性循环,市场化的应急培训潜能有待进一步释放。
天津市红十字会进行救援技术培训。(受访者供图)
如何实现3%的目标?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鼓励开展群众性应急救护培训,到2030年将取得急救培训证书的人员比例提高到3%及以上。为稳步实现这一目标,专家呼吁进一步加快普及群众应急救护培训。
多位专家认为,应由相关部门编制科学规范统一的教材,由国家主管部门审定后,向企业、学校、社区及社会服务行业推广。
同时,应利用好短视频平台、直播平台,在更大范围内普及急救知识。记者了解到,各地消防站、民间救援队等机构、组织已开始利用抖音等平台推出公益性急救免费课程,受到网民欢迎。
据了解,目前应急知识进校园多为临时性讲座,比较简单、不够系统。专家呼吁应将应急知识作为大、中、小学的一门课程固定下来。其中,中小学以提高防灾意识和常识为主,大学阶段鼓励全员掌握必备的自救互救技能。
企业也可在入职培训中加入应急救护知识。比如,今年7月,中建三局一公司为300余名新入职员工进行了应急救护培训,经过实操考试后全员获得红十字救护员证。
有基层干部提到,我国气象灾害呈现出一定季节性规律,可组织基层工作人员结合本地区易出现的灾害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更多发挥消防员、家庭签约医生、街道办工作人员、派出所民警等群体的力量,全方面开展急救知识的培训及宣传。
此外,应加强对市场化应急培训教育、应急培训基地建设的支持力度,使其成为政府部门、社会公益组织的有力帮手,快速提高应急培训普及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