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月28日召开的北京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工作会议上,市粮食局部署了2023年粮食和物资储备重点工作。今年,市、区两级政府常规储备和临时储备要全部落实到位,鼓励有条件的区增加成品粮储备,提升应急加工能力,提高粮食应急保障水平。
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
在强化粮食市场调控方面,围绕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加强风险预判和战略预置,做好监测预警、形势分析和储备吞吐、预期引导等工作。强化粮源保障能力,继续深化与黑龙江、河北等地粮食产销合作关系,创新合作形式,提升合作水平。完善轮换管理机制,市、区储备要协同运作,把握好储备粮轮换购销节奏和力度,有效调节市场供求和价格。各区要加大保供稳价的力度,加强重点时段货源组织,积极督导辖区内粮油加工、贸易经营企业有序开展生产和货源组织,及时投放适销对路的粮油商品。
要结合北京市粮食主销区特点和粮食流通发展实际,进一步细化优质粮食工程实施方案,制定分项指导意见。支持北京市各类涉粮企业、粮食产业化联合体、科研院所、涉粮服务机构等开展粮食绿色仓储等“六大提升行动”建设。同时,强化粮食质量安全管理。进一步完善北京市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完善粮油检验检测能力保障体系。涉粮企业要加强粮食营养健康、质量安全、绿色仓储等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创新,切实让市民吃得营养、吃得放心。
健全粮食应急保障体系
市、区两级政府常规储备和临时储备要全部落实到位,鼓励有条件的区增加成品粮储备,提升应急加工能力。要健全重点保供企业联系机制,保持粮食运输渠道畅通,切实提高货源组织能力、流通能力。结合新修订的北京市粮食供给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各项配套制度,开展粮食应急预案的演练工作。各区要做好预案衔接,及时完善本区粮食供给应急预案。
据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党组书记、局长柯永果介绍,今年将推进节粮减损科技创新,推广应用多功能粮情监测技术,推进加工设备智能化改造,推广适度加工技术,提高加工设备、生产线数字化管理水平。
同时,深入推进京津冀粮食合作对接,推动一批优质企业在北京市重点产业承载区及京津冀范围内布局,健全产业转移等合作机制,推动粮食产业创新发展、提质增效,形成高质量、跨区域、全产业链的京津冀粮食产业集群。持续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二级)建设,力争实现市级粮食仓储企业和中央储备企业在京单位全覆盖。
据介绍,今年是北京市“战略和应急物资储备安全管理改革”落地的首年,要按照改革实施方案要求,明确目标任务、时间节点和具体举措,依托储备工作协调机制,加快健全与首都发展和安全要求相适应的储备体系和制度机制,积极稳妥推进改革任务和措施落地落实。要继续深入落实“粮食储备安全管理改革”,加强风险防控,在完善制度、规则、流程等基础上建立监督核查机制,建立健全粮食竞价交易信用档案。
市内成品粮库存保持在20天消费量
柯永果介绍,北京市确保充裕合理的商业周转库存,市内成品粮库存保持在20天左右消费量。
去年,北京粮食市场货足价稳。市、区储备粮油竞价交易会达到36次,成交数量117.54万吨,成交金额39.52亿元,充分发挥政府储备积极作用。北京居民粮食、食用油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2%和4.1%,涨幅低于全国均值1.6个和1.7个百分点,保供稳市富有成效。房山、通州、昌平等区不断健全管理机制,完善粮食应急保障体系,确保粮食市场平稳运行。
同时,北京切实提高市内成品粮储备库存比例,确保充裕合理的商业周转库存,市内成品粮库存保持在20天左右消费量。应对疫情变化,通过监测研判、加强备货、预期引导等措施,有效化解了粮油短期销量激增态势。
据悉,今年将创新监管方式,全面构建信息化穿透式监管格局,推进粮食收购入库、储存、销售出库的全链条实时在线监管。
柯永果介绍,今年将以专项整治为契机,全面提升粮食和物资储备治理效能。深入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市考核办要推动修订考核办法,积极协调各单位落实各项任务,通过“问题倒逼”方式不断修改完善考核体系、优化考核指标。各成员单位要在保供稳市、储备粮管理、应急保障、市场监管等方面形成合力,以考核促落实,把保障粮食安全的责任、举措、工作落实到位,确保粮食安全不出现任何闪失,从严落实“首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