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法院这十年”首场新闻发布会举行——
从“审查”到“登记”,确保有案必立、有诉必理
2022-07-30 08:53:59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孙航
 

  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全面展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法院服务大局、司法为民、公正司法取得的进展和成效,最高人民法院推出“人民法院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围绕立案登记制改革、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司法服务保障民生等关系群众生产生活的领域介绍有关情况。

  7月29日上午,“人民法院这十年”首场新闻发布会举行,发布人民法院立案登记制改革成效。最高人民法院立案庭庭长钱晓晨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发言人李广宇主持发布会。

  “立案难”已经成为历史

  “依法立案是公正司法的开始。有案不立、有诉不理,司法为民、公正司法就无从谈起。”钱晓晨表示。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新情况、新矛盾、新案件大量涌现,人民群众希望通过诉讼渠道实现权利救济的意识空前高涨。在旧有的立案审查制背景下,一些矛盾尖锐复杂的案件不可避免被挡在了法院大门之外,部分法院对符合受理条件的案件不立案、拖延立案情况也同样存在。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改革案件受理制度,变立案审查制为立案登记制,对人民法院依法应该受理的案件,做到有案必立、有诉必理,保障当事人诉权。人民法院闻令而动、攻坚克难,推动立案登记制改革全面落地。

  2015年5月1日,立案登记制改革正式启动。

  “对依法应该受理的案件一律敞开大门。”钱晓晨介绍,立案登记制改革以来,各级人民法院对符合法律规定、要素齐备的诉状,一律接收,当场登记立案。

  截至2022年6月30日,全国法院共登记立案累计达到13837.17万件。全国法院平均当场立案率达到95.7%,天津、上海、浙江、福建、重庆、云南等地当场立案率超过98%。

  为了让当事人一次性明白如何打官司,最高人民法院指导各级法院列清单、拉目录,公开立案所需材料类别、文书样式、立案流程、一次性办理服务指南等。各地法院结合地区实际制定实施细则,规范工作程序,让人民群众在任何一个法院都享受到平等、同质、高效的立案服务。

  “把方便留给群众,把困难留给自己。”钱晓晨表示,从“审查”到“登记”,人民法院案件受理制度发生根本性变革,长期困扰群众的“立案难”问题已经成为历史。

  从“千里奔波”到“家门口立案”

  立案由难到易,立案方式也随之不断丰富。

  钱晓晨介绍,近年来,人民法院及时回应群众需求,建立健全现场立案、自助立案、网上立案、巡回立案、邮寄立案、12368热线立案等立体化、多元化的登记立案新模式,民事、行政、执行等案件立案渠道更加顺畅。

  当前,全国法院100%应用“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小程序,使用手机“掌上立案”在全国四级法院实现全覆盖。程序上线以来,总访问量达27亿多次,网上立案申请总量累计1960.15万件,年均增幅63.31%,平均每分钟就有41件案件通过网上立案。

  此外,对一些不愿意、不擅长使用网络应用系统的老年人,人民法院积极开展诉讼服务辅导,在现场“手把手”帮助立案。在少数民族聚居区,人民法院提供双语立案。北京、天津、上海、重庆等法院还设立了“夜间法庭”,为工作繁忙的上班族提供预约立案服务。

  “司法便民路上,‘一个都不能少’。”钱晓晨介绍,在一些山高路远、交通不便的地区,人民法院通过马背法官、背篓法官、流动车载法庭等,提供巡回立案、上门立案等服务,让便捷高效的立案服务惠及各类诉讼当事人。

  作为巩固立案登记制改革成果的重要举措,2019年,最高人民法院在全国法院部署开展跨域立案服务,开启“家门口起诉”新模式。

  目前,跨域立案服务实现四级法院全覆盖。当事人可以就近选择任意一家法院或者人民法庭,申请跨域立案,有效减轻往返奔波诉累。

  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国法院提供跨域立案服务15.4万件。随着跨境网上立案系统上线,外国人、港澳台同胞、华人华侨跨境诉讼也可享受“不用跑”的立案服务。

  开启中国特色纠纷解决新模式

  改革不会一蹴而就。钱晓晨介绍,2015年以来,最高人民法院指导全国法院采取专项督查、常态督导、视频巡查、大数据分析等方式,强化跟踪监督,坚决防止“立案难”问题反弹回潮。

  2021年,针对年底不立案、拖延立案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召开专门会议、出台指导意见,开通投诉热线,研发预警系统,出台一系列措施力求彻底解决影响人民群众年底立案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

  2021年12月,全国法院收案数大幅增长,收案数较2020年12月增加134万余件,同比增长104.16%。

  随着立案登记制改革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矛盾纠纷进入人民法院。“审判是解决纠纷的必要手段,但不是唯一手段,有时也不一定是最佳方式。”钱晓晨表示。

  为了让人民群众解决纠纷更方便快捷、更多元可选、更低成本,人民法院全面推进一站式多元纠纷解决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大量矛盾纠纷依法及时高效解决在诉讼前。

  最高人民法院与12家中央部委单位、全国性行业协会建立“总对总”对接机制,不断丰富人民群众解纷“菜单库”。2022年上半年,合作单位参与诉前调解36.4万件,调解成功22.5万件,平均调解时长10.2天。

  “不见面”调解越来越成为法院、调解员和当事人的首要选择。钱晓晨介绍,四级法院100%应用法院调解平台。今年上半年,当事人通过平台选择音视频方式调解纠纷量同比增长194.62%。

  人民法院调解平台正在全面“进乡村、进社区、进网格”。基层法院及人民法庭全面在线对接辖区解纷力量,打造覆盖市、镇、村及重点行业的基层解纷服务网络,提供矛盾预防、法律咨询、诉讼辅导、纠纷化解、视频调解等服务。目前已有7万多家基层治理单位入驻法院调解平台。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发现仍然有当事人反映部分地区、少数法院存在着立案难问题。”钱晓晨表示,下一步,最高人民法院将坚持问题导向,在去年开展整治年底不立案的基础上,继续强化改革督导举措、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及时核查解决不立案问题。

  “借这个机会,再次欢迎社会各界对法院立案登记制改革工作进行监督。”钱晓晨说。


责任编辑:罗一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