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维修迎来旺季,不少消费者遭遇“山寨维修”,不仅家电没修好,还蒙受经济损失。近日,记者采访发现,受多种因素影响,家电维修“正规军”正在萎缩,且规模有限、质量参差不齐,导致“山寨维修”攫取了大量市场份额。(7月21日《工人日报》)
刻意夸大,过度维修,以次充好,预留隐患;看人下菜,漫天要价,乱收费,多收费……“山寨维修”乱象,早已倍受诟病。通过官方售后维修点的正规维修,一般有较规范的收费标准,对维修责任和质量可以溯源。那么,为什么很多消费者不选择正规维修,而选择“山寨维修”?很大原因在“便民性”上,一些正规的售后维修远不如“山寨维修”。
从媒体调查来看,有的家电品牌一个市辖区仅有1——2个正规的售后维修点,甚至全市范围也仅有几个,且人手十分有限,消费者长时间排队等待维修等问题较为突出。与之相比,“山寨维修”数量多、分布广,加之假冒正规售后维修服务的情况越来越多,消费者难辨真伪。当消费者维修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山寨维修”自然会来抢占这个市场。
“山寨维修”不仅侵害了消费者利益,也破坏了生产厂家品牌形象。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中国打击侵权假冒工作网数据显示,在所有投诉问题中,售后服务投诉最多,占总问题的29.27%。以商品分类看,家用电子电器类投诉排名第一,占商品总量的30.06%,维修过程中的错讹百出,很多情况下是压缩成本所致,如将维修工作外包给第三方。
在严打假冒伪劣的语境之下,“山寨维修”也该好好管管了。2012年起施行的《家电维修服务业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家电维修经营者应在经营场所显著位置悬挂营业执照,明示服务项目和家电配件的收费标准、质量规范、质保期限以及投诉电话。但近年来,“山寨维修”的“版图”却不断扩充。因此,铲除“山寨维修”乱象,需要多方发力。
首先,家电生产厂家要“冲锋在前”。这既是维护消费者权益,也是维护自身品牌形象。“山寨维修”是典型的侵权行为,与假冒伪劣产品无异。厂家应对指定维修点加强监管,增强力量,创新售后服务方式,如建立直营的“快修快赔点”等,做到售后服务职业化、管理规范化、收费透明化。即便选择外包,也要有强力的约束机制,不能放任自流。
其次,有关部门和行业要联手整治。近期,不少地方、行业协会等出台新规,对家电维修提出新要求。比如,鼓励行业企业间互相调剂服务人员和通用零配件;维修人员必须持证上门、亮证服务;所有服务企业必须明示收费标准等。监管部门也应畅通维权举报渠道,对家电维修相关违规违法行为,加大监管和处罚力度,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对消费者而言,要擦亮眼睛,警惕“山寨维修”,主动询问相关事项,保存好维修记录并索取消费凭证,以便维权。只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重塑家电维修市场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