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勇:“你在哪个工地?”
当事人:“我不知道这里叫啥……”
王志勇:“你旁边是什么路?”
当事人:“我也不知道。”
王志勇:“你能不能给我发个定位?”
当事人:“什么叫发定位?我不会弄。”
王志勇:“那我怎么找到你啊?”
当事人:“我们工地这有两个黄色大塔吊……”
这是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综合审判庭负责人王志勇在山东省章丘市走访一起案件的当事人。当事人说不清自己的位置,王志勇就到处找,总算找到了有两个黄色大塔吊的工地。
也许,很难想象竟然有人说不清自己在哪里,可类似的事情王志勇却经常遇到。从事信访工作十多年,王志勇见证了一段段辛酸坎坷的人生,也抚慰了一颗颗受伤的心。
失独老人的泪
仿佛都滴在他的心上
“看到女孩的母亲趴在墓碑前痛哭,我的心突然绞痛,喉咙仿佛被什么东西堵住了……”今年“五一”前后,王志勇分别陪两对失独老人“看望”他们已经去世的女儿。
2009年“五一”假期,李某和4个朋友开车到承德玩,却不料车子坠入山间,李某和张某不幸身亡。据生还的3人讲述,车是李某开的,于是张某的父母起诉了李某的父母。法院判决李某父母赔偿张某父母30余万元,而李某父母并没有这么多钱可执行,张某的父母没有拿到这笔钱。李某的父母不认同法院的判决,认为车不是自己女儿开的,想还女儿清白。于是,李某的父母开始了漫长的信访之路。
王志勇接到这个案件后,跑了三次承德,甚至下到过车子坠入的悬崖底下探寻情况。那里散落着很多车子的零部件,王志勇坦言,当时的确害怕会有车子摔下来。时隔多年,已经很难完全还原车祸发生时的场景,王志勇转变思路,他决定先让李某父母的内心平静下来。
王志勇多次和李某的父母促膝长谈:“我也是家里唯一的孩子,如果我不在了,我父母肯定也不知道该怎么活下去,我非常理解您二老的心情。但我相信,小妹妹在天堂肯定不希望看到您二老每天痛苦煎熬。”之后,每年“五一”,王志勇都陪李某的父母去扫墓,今年已经是第6年。
这几年,李某的父母已经不再信访。
张某的父母因为睹物思人,已经搬离原来的住所。王志勇对张某的父母说:“两家都失去了独生女儿,这本身就是一场悲剧,同病相怜,十多年了,是不是可以不再互相伤害?”
张某的父母表示,一开始本来没有想起诉,因为两家都失去孩子了,还想着以后两家好好相处,但后来出现了一系列矛盾,就起诉了。
“这次有很大的进步。”王志勇语气中露出一点欣慰,“我说服了张某父母,他们决定放下包袱,冰释前嫌,愿意与对方家庭和解。”王志勇还联系到了专门为失独家庭做疏导的心理咨询师,为这两对老人纾解心中苦痛。
即便后续还有很难的路要走,但这个十多年的案件终于迎来了彻底化解的曙光。
老人的泪仿佛都滴在他的心上,王志勇对失独老人有着深切的同情。
王志勇告诉记者,前年他的女儿出生,他的妈妈帮他带小孩。王志勇的语速开始变慢,讲几个字就要停顿一下:“去年,我母亲查出了肺部肿瘤,但她并没有马上把这件事告诉我,直到半年后要回老家复查时,她才说。”
“当时我就急坏了,问她怎么不早点告诉我。”王志勇皱起眉头。
“我看你天天工作那么忙,经常在外面跑案子,实在不忍心告诉你。”王志勇母亲回答。
于是,王志勇开始带着母亲求医问药做手术,因为发现及时,术后效果很好。
在带母亲去看病的地铁上,她一直紧紧攥着王志勇的手。“当我有了女儿后,就觉得女儿是我的一切。我们每个人都是父母的一切。所以,我特别能够理解失独父母的痛苦。”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海淀区法院综合审判庭的案件涉及全国各地,有这些案件的地方,就都有王志勇的脚印。王志勇理解群众的急难愁盼,这种感同身受,总能为他指引方向。
2020年冬天,王志勇来到陕西汉中的一位当事人家中。村子很美,但当事人的家破旧简陋,甚至没有暖气,与美丽的村子显得格格不入。
当事人老杨早年与妻子离了婚,一人把独生女抚养长大。女儿很优秀,考入了重点大学,还当了团支书,但在西藏支教的过程中突发脑部疾病,后经北京的医院救治,还是没能挽留住这个年轻的生命。
老杨曾长期信访,据他说只得到了学校给的总共1万多元补偿和师生的一些捐款。他多次状告医院,却连申请鉴定的钱都没有。老杨女儿的遗体停放了近两年,老杨一直不忍心火化。他说:“总盼着女儿还能活过来……”听到这话,王志勇心头一紧,老杨的悲伤也刺痛着王志勇。
老杨失去了工作,靠着亲戚接济与83岁拄着双拐的母亲相依为命。女儿是他唯一的希望,但现在只剩无尽的痛苦。
晚上从老杨家出来,王志勇的手脚冻僵了,心里更是一直隐隐作痛。“如果没有到他家里,没有走进他的生活,他的悲苦可能就只是案卷上的几张纸,可能就只是一段我们都听不太懂的方言,可能就只是眼前这个穿得又脏又旧的落魄的中年男人。只有走进他的生活,才能感同身受,才能理解他已经痛到绝望的感受。”王志勇说。
老杨因为证据不足,胜诉的几率不大,于是撤了诉。王志勇决定为他申请司法救助。老杨很感动,王志勇一行人离开的时候,老杨坚持要送他们,直到把他们送到村口。
一名四川老人的女儿到北京打工,却不幸被人杀害,行凶者被判刑,有关责任人被判赔偿老人一家120余万元,但法院只执行到一部分钱。于是老人开始了上访之路。王志勇拿到这个案件后,初步判断老人的情况符合司法救助的标准,决定到老人家中走访。
当时,北京到四川省万源市只有一趟绿皮火车。王志勇坐了20个小时的火车到达万源时,万源正下着大雨。王志勇又向当地法院借了车,开了4个多小时到达老人位于山村的家里,实际了解老人的情况后,他才返回了县城。王志勇总是能够将心比心:“我们到大山里走访一次就付出了很多汗水,那老百姓花费金钱、不远万里焦灼地来回奔走,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
第二天,王志勇准备离开的时候,在火车站进站口看到了这位年近七旬的老人。
原来,老人是来为他送行的,但并不知道他坐哪班火车,他不敢想老人在这已经等了多久。老人说:“我就是想再看你们一眼。”王志勇非常感动,他觉得自己只是做了一个法官应该做的事,没想到群众竟给他这般情深义重的回馈。
老人最终也没记得王志勇的名字,但口中却说着这个法官是一名党员。
当这如电影般的情节发生在自己身上时,党员的含义在王志勇心中愈加鲜明:自己的一言一行并非只代表自己,更代表了法院的形象、国家的形象、党的形象。“老人感激的其实也并非个人,而是我们的国家和我们的党。”
翻山越岭
拨去小伙脸上的愁容
几年前,来京务工的“90后”小伙小赵因琐事与岳某发生口角,被岳某持酒瓶打伤头部,导致重伤。海淀区法院以故意伤害罪判处岳某有期徒刑五年,并判决岳某向小赵赔偿医疗费等共计49万余元。但因岳某没有履行能力,身受重伤又得不到赔偿的小赵生活陷入困境,于是向海淀区法院提出申请国家司法救助。
受伤后的小赵已回到四川老家的山村居住,考虑到来京路途遥远,小赵受伤行动不便,2018年底,王志勇到小赵家调查了解其生活情况。
火车、汽车,山道弯弯,踏着坑坑洼洼的乡间土路,远处几间破旧的土坯房,就是小赵的家。
小赵年迈的父亲老赵迎了过来,介绍了他们一家的情况:“小赵的母亲三级残疾,姐姐远嫁他乡,小赵受伤后只能卧床休养,全家仅靠我一人务农支撑;房子墙壁坍塌,屋顶漏雨,自来水断了多年,到处破烂不堪,早已不适合居住,却没钱修缮。”
比房子更让人揪心的是小赵的状况,他蜷缩在已经破旧不堪的被子里,脸色阴暗,精神萎靡。小赵“展示”了被手术摘下颅骨的部分和替换上去的钛合金脑壳,然后开始抱怨自己命运的不济、社会的不公和未来的无望。
王志勇非常理解他的心情。“将心比心,相信很少有人在此情此景中还能憧憬诗和远方。”
王志勇等人为小赵办理了司法救助的申请手续,但因为接收救助款的账户问题,小赵和老赵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我们原本想把可能发放的救助金打入老赵的账户,可小赵却说老赵有钱就都拿去喝酒,坚决不同意,然后老赵就痛骂小赵不孝……”
后来,王志勇想出了解决办法:如果可以救助,绝不能将钱简单地打入其父子任何一人的账户,否则不仅起不到救助的效果,还可能给这个本已不幸的家庭带来新的矛盾。
王志勇一边劝说老赵,一边教育小赵要感恩父母。看到墙上有一些铅笔画,王志勇问小赵是谁画的。小赵一下找到了话题,兴奋地说他曾经学过美术,谈过女朋友,还给王志勇翻看了手机中保存的绘画作品和前女友的照片。
“不过现在一切都完了。”小赵眼中的一点亮光很快又归于暗淡。
“忽然觉得,只要他还对美好有留恋,就说明心并未完全陨落。”王志勇说。于是他顺势开导小赵要面对现实、正视困难、恢复身体、振作精神。“我们一定会依法审查案件,争取帮助你改变贫困面貌,开始新的生活。”王志勇鼓励小赵。
听到这些,小赵灰暗的瞳孔中似乎又微微闪出了一点光亮。
离开小赵家,王志勇等人来到属地乡镇进一步了解情况,当地政府反馈:小赵一家已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但帮扶力度有限,其一家脱贫难度较大。
得知这些情况,一直在王志勇头脑中萦绕的那个模糊的想法逐渐清晰:小赵家生活确实困难,结合其案情应该可以给予一定的司法救助。但如果将救助金简单的“一发了事”,不仅达不到很好的效果,更错失了小赵一家改变命运、脱贫致富的宝贵机会。必须在司法救助金的使用方式上下功夫,不仅仅是为其“输血”,更要提高其“造血”能力,做到“授之以渔”。
方向定了,可具体方案落实起来并不容易,北京与四川远隔千里,于是王志勇决定向当地法院求助,他找到了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信访办主任赵列军。赵列军也是个“80后”,有热情、有能力,听完王志勇的想法,爽快地答应了。
回京后,王志勇一方面对小赵的申请进行依法审查,另一方面,在赵列军的帮助下,当地县委政法委、法院、扶贫办、乡(镇)政府、村委会等有关部门沟通联系,在与小赵一家充分协商及各部门的合力推动下,形成了一套以23万元司法救助金为主体,以当地扶贫政策、资金为补充的切实可行的“司法救助扶贫方案”。
根据小赵有创业意愿但又无法从事体力劳动的情况,用其中的7.5万元,帮助其在城区内经营一家福彩店面,并预留2.5万元流动资金,实现“创业扶贫”。
将其中的3万元交由小赵所在镇政府保管,帮助其一家购买仔猪、鸡苗及饲料,新建圈舍,购置种子及肥料,实现“产业扶贫”。
因其老房修缮价值较小,用其中的10万元帮助其支付镇上的自建楼房首付,让其一家搬出危房,实现“搬迁扶贫”。
联系当地县镇相关部门,帮助小赵一家争取配套救助、帮扶政策,形成“扶贫合力”:代缴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等,并专门安排技术人员为其发展种养殖业提供技术帮扶。
2019年4月中旬,王志勇等人带着司法救助决定书及23万元救助金再次来到了小赵的家中,并与当地有关部门一起将以上方案一一落实到位。
再次见到小赵时,王志勇甚至没有认出他。相比几个月前,小赵明显胖了许多,除了走路还有点跛,几乎看不出他是一个头部受过重伤、曾经卧床不起的残疾人。更重要的是,他再没有此前的阴郁忧愁,脸上洋溢着笑容,眼睛闪着亮光。
看着自己新种的庄稼,老赵夫妻反复表达对于法院、党和国家的感恩;小赵更是兴奋不已,表示一定不辜负党和国家的关心和帮助,好好努力,争取实现个“小目标”,让大家在财富榜上看到他的名字。
磨破了几双鞋
走进群众心间
2022年是王志勇到海淀区法院工作的第16个年头,他在涉诉信访岗位已整整工作了14年。
信访工作面对的经常是多年难以化解的旧案,当初被安排到信访岗位时,王志勇并不适应,但就是这块难啃的“骨头”促成了王志勇的成长与蜕变。
“人们常说‘十年磨一剑’。我并非宝剑,但十几年来的风雨冲刷、坎坷磨砺,让我这块锈钝的‘生铁’也可以渐渐显现出一点金属的光泽。”王志勇这样看待自己与这个岗位的关系。
对于14年前刚到信访岗位的王志勇来说,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在这个岗位上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和价值。将“转办”变为“专办”,直面矛盾,勇于担当,有所作为。当一起起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纠纷得以化解,王志勇也从信访群众感激的目光中获得了满满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办理涉诉信访案件,只坐在办公室里是不行的,必须卷起裤腿走到群众身边。“只有真正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才能掌握案件的第一手材料,查明案情及其背景情况;才能体会当事人的生活甘苦和心路历程,从而理解其所思、所为的原因;才能传递满满的诚意,拉近与人民群众的感情,取得信访人的理解和信任,打通交流的渠道,找到化解矛盾、纾解心结的方法;才能真正体会到老百姓打官司的艰辛,了解群众的急难愁盼,为群众提供更高质量的司法产品,让人民法院真正为人民服务。”深入群众已经成为王志勇非常重要的工作方法。
14年来,王志勇走遍了全国近30个省级行政区的200多个市、县,行程20余万公里。从京城的楼宇街巷到新疆的戈壁油田,从黑龙江零下20摄氏度的茫茫雪原到南海岸边,从中原大地的田间地头、坊间炕头到大凉山、大巴山深处的蜀道路难,王志勇磨破了好几双鞋,他不仅走到了群众身边,更走进了群众心间。
2021年冬季的一天,王志勇被邀请到清华大学讲课,他讲述了自己的故事,台下的同学们感动得泪流满面,讲课结束后,有不少同学给他发来消息:
“王庭长您好,昨晚听了您的分享后大为触动,敬佩、感动、沉重、惭愧五味杂陈。我们惯于坐在书斋谈国是,透过纸面察世情,却无意间漠视、忽视了社会的角落、边缘的群体、沉默的少数、压抑的声音。殊不知,这背后有一批像您这样的人在负重前行。您完全具象化、鲜活化了我心目中对于一名共产党员的形象认知:勇于担当,不怕脏苦累,宁可自己多走一步也要群众少跑一步……”
王志勇从同学们热情的回应中感受到,学子们不仅有知识懂学问,更有理想与情怀。他也希望能为同学们带来一些新的视角、新的思考和为国奋斗、为民奉献的激情与力量。
他本人,也一直怀着这激情与力量奔走在法治的大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