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名消费者向深圳市消委会投诉,在深圳某教育咨询有限公司购买的儿童情商培训课程,因公司不能继续提供线下教学服务,消费者提出退还剩余课时费用,却屡被拒绝。经调查,该公司已处于非正常经营状态,消费者无法正常消费且无法退费。深圳市消委会多次调查调解,该公司均未积极配合回应。涉案投诉中,消费者大都预付了1-2年的课程费用,人均支付费用高达万元以上,该公司以各类折扣优惠活动诱导消费者进行大额预付消费。
小到理发卡、洗车卡、健身卡,到大到成千上万元的培训卡、美容卡,很多人对预付款消费并不陌生。有些经营者还以办理预付卡、储值卡作为提供商品或服务的前提,迫使消费者先储值再消费。而诱导消费者进行大额充值,此后既无法继续提供服务,又拒不退款,类似因预付款引发的纠纷不胜枚举。遗憾的是,绝大多数纠纷以消费者自认倒霉为结果,鲜有消费者退费成功的。针对这种愈发普遍的现象,不妨有针对性地予以整顿治理,避免消费者再次被预付消费“圈钱”宰割。
预付款消费原是消费者可享受优惠,经营者同时可早日回笼资金的双赢格局,却因为商家经营存心欺诈,让消费者备受宰割。就以深圳的这起纠纷为例,该公司以各类折扣优惠活动诱导消费者进行大额预付消费,消费者大都预付了1-2年的课程费用,人均支付费用高达万元以上。如今,虽然经消委会多次调解,该公司却置若罔闻,不为所动,根本不把消费者权益当回事。
商家之所以敢于如此耍赖,一方面可能是因为确实出现了经营不善,资金亏空现象。但监管不到位,惩处违规不力,对消费者保护不力也是引发这一乱象的原因所在。如很多商家根本未履行任何备案手续,导致大量预付卡成为无备案、无存管、无监管的“三无卡”。充值金额掌握在经营者数据库中,商家跑路之后,消费者根本无法搜集有效证据。商家倒闭跑路后,消费者能否讨回预付款余额,好似成了完全凭运气或者靠商家良心发现的不确定事件。
该乱象,无疑是对诚实守信市场法则的破坏。消费者在此类事件中不存在过错,属于受害者,如果再不对此类现象加以规制,不免会让消费者处处担心,生怕掉入陷阱。监管预付卡经营行为,防止商家圈钱跑路,有必要重塑监管规则。这就要求商家开展预付卡业务时,主动与消费者签订合同,明确相关事项,明示商家商号、名称、联系方式,建立明晰的账目,关店、歇业时主动联系消费者办理退卡或转卡事宜。商家违反前述义务的,有必要严肃处理甚至追究刑责。总之,不该轻纵这些毫无诚信,充满欺诈恶意的圈钱行为。
此外,即便对于没有跑路但是拒不退款,也不继续提供服务的商家。消费者协会也有必要出面帮助消费者挽回损失,如支持消费者起诉,协助消费者搜集经营者及其主要控制人或的财产线索,要求其承担相应的退款责任。同时可借鉴第三方进行资金存管、监管的“预付宝”模式,让消费者的预付款能够得以有效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