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高叶茂源于根深蒂固,社会和谐在于源头解纷。
近年来,河北省承德市两级法院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的重要指示,充分发扬塞罕坝精神,构建“一村(社区、校)一法官”“三个一”工作机制,进一步织密诉源治理解纷网。
三进覆盖 锚定解纷源
“一进村委会就能看见公示牌,法官姓名、职务、职责和联系方式都有,有纠纷找法官就方便多了。”宽城满族自治县苇子沟乡三旗杆村村民付某逢人就说。
2004年邻居石某向付某借款1000元且一直未还,经村委会多次调解仍未能讨回。为1000元去打官司,路途遥远牵扯精力,不打又过不去心里这道坎。今年初,付某在村委会看到刚刚挂上的“一村一法官”公示牌,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拨通了法官张宁的电话。
张宁向村党支部书记高云久核实了情况,又联系石某进行了法理情相结合的劝导,句句直抵石某心窝。石某当天即还给付某1000元借款,18年的纠纷就此化解。
河北承德地广人稀、乡村交通不便、人口居住分散,造成基层法庭服务半径过大。以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人民法院半截塔人民法庭为例,它服务79个行政村,总面积达3250平方公里,人口仅有10万,基层群众一旦发生纠纷,解决渠道少,寻求法律咨询难,日积月累后极易形成民转刑案件。
为有效解决诉源治理难题,承德市中级人民法院主动作为,下法庭、跑乡村、走社区,集纳诉源治理意见建议,从今年2月开始,在全市深入推进“一村(社区、校)一法官”“三个一”工作机制,实现巡回审判点、法官工作站(工作室)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
在承德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承德中院在全市构建起“法官+特邀调解员+N”的“1+1+N”为主导,市、县、乡、村四级联动的诉源治理解纷体系,方便群众法律咨询,减轻群众诉累。目前,全市2424个行政村、207个社区均已挂牌公示一村(社区、校)一法官信息。
畅通渠道 织密解纷网
“一直没去法院起诉,怕麻烦,没想到法官安排调解员跑到家里来调解,为我解决了难题。”当事人靳某对村干部如是说。
2021年9月,围场县城子镇村民贾某和靳某在工作之余开玩笑,贾某不慎将靳某摔伤,导致靳某骨折住院治疗,但双方因赔偿问题一直未能达成一致意见。
得知村里有了法官工作站,靳某立刻通过电话与法官刘国会取得联系,刘国会利用人民调解网络平台,就近委派擅长健康权纠纷案件调解的特邀调解员付贵山处理,并从法律专业角度给予远程指导。很快,贾某和靳某达成一致,由贾某赔偿靳某1.3万元并当场兑现。
承德两级法院以人民调解网络平台为依托,强化诉调线上对接。通过邀请特邀调解员入驻等方式,将综治中心、司法所、派出所、工会、妇联等9个单位基层社会治理资源全部集约到人民调解网络平台,做到基层解纷力量全覆盖。同时,包联法官通过人民调解网络平台指定辖区内的村、社区等解纷力量调解纠纷,并全程给予法律指导,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目前,全市11个县(市、区)共有856名特邀调解员驻站、上点、进庭,协助法官(法官助理)做好解纷工作。今年以来,包联法官走访村委会、居委会、街道办、学校等组织788次,全面了解分析辖区矛盾纠纷类型,参与社会综合治理。
“通过网络平台汇聚各方解纷资源,既方便快捷,又能专业对口,精准化解纠纷,真正体现出四两拨千斤的效能。”承德中院副院长潘洪泉感慨道。
协同力量 构建解纷链
“‘收费难’成为环卫公司当前工作中亟须解决的难题,打官司实在是无奈之举,感谢双桥区法院的高效处置。”承德市某清洁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张某说。
截至2021年底,多名商户业主共欠缴某清洁服务公司垃圾处理费55万余元,面对356起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系列案件,双桥区人民法院各社区“法官工作室”的法官们统一行动,第一时间深入基层指导调解工作,充分发动各调解组织调解员30余人,逐户了解情况,短时间内促使各商户自愿履行缴费义务,多数现场达成和解协议,最终356起案件调撤率达100%。
据悉,承德中院、各基层法院、乡镇法庭、包联法官或特邀调解员,分别对接市、县、乡、村解纷力量,做到纵向对接、横向交互,政策法律衔接支撑,实现案件信息及时推送、化解工作协调联动。今年2月以来,法官共向特邀调解员分流案件3937件,解决1602件,其中28件进行了司法确认。
与此同时,他们不断优化法庭布局,科学设置法庭服务半径,包联法官通过结对帮扶等形式,加强对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的关爱,与共青团、妇联、公安、民政等部门协作,完善婚恋家庭矛盾纠纷信息共享和通报机制,联合开展矛盾排查、普法宣传和以案释法工作。今年一季度共处置家事纠纷1066件,并针对基层社会、学校管理漏洞和薄弱环节,及时发出司法建议书,强化校园周边环境整治,积极参与基层综合治理。
“诉源治理是个综合性工程,靠一家单打独斗显然势单力薄,把社会有生力量凝聚起来,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承德中院民一庭庭长张小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