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线上排队预约、缴纳水费电费等都可以转化为碳减排量,形成相应碳积分,换取礼品和服务,这样助力绿色低碳发展的方式你会参与吗?媒体统计发现,今年以来,已有多家银行开始探索建立“碳账户”体系,并面向个人用户推出了“碳账户”特色产品。
碳账户是包含碳排放数据采集、碳核算、碳排放等级评价和场景应用等功能在内的碳减排支持体系。它分为企业碳账户和个人碳账户,旨在帮助企业和居民算清“碳账”,提高减排效率和意识。说到这里,可能已经有读者联想到了“蚂蚁森林”。的确,这就是一种个人碳账户的尝试,消费者可以选择通过走路、电子支付、网络挂号等方式获取绿色能量,当能量积攒到一定程度,用以换取树苗,并且栽种到沙漠。因为该产品趣味性很高,很受年轻人喜欢。
商业银行试点个人碳账户,将对个人积极参与低碳减排、推行碳普惠机制起到更明显的正向作用。自从我国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以来,已经研究制定重点行业和领域的多个实施方案,但这更多集中于企业层面上,鲜有面对个人生活的尝试。商业银行破题个人碳账户,其用意正在于监测个人衣食住行的低碳行为,对碳减排行为和效果进行量化评价,从而引导大家选择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培植绿色消费理念,更好服务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个人碳账户的最大亮点,在于以一种政府引导、载体创新加上市场化机制运作的方式,充分调动公众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积极性。除了通过碳积分获取礼品等常规方式,还有一些令人眼前一亮的创新。比如在江西省南昌市,市民可以通过个人碳账户积分免费借阅5000余册正版电子图书;在浙江省衢州市,已有消费者获得授信额度30万元的个人碳账户优惠贷款……这些加快碳账户“资产”变现的激励机制,不仅极大提高了全社会的碳减排热情,也拓展了绿色金融领域的全新增长点。
作为一种全新事物,个人碳账户也不可避免遇到一些新问题。比如现有的个人碳账户主要以企业端建立、居民自愿参与的方式进行,尚未形成系统的个人碳账户体系,难以全面捕捉用户碳减排行为,碳积分没有统一的测算标准,同时也有可能产生信息泄露问题等。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加强基础数据平台建设,确保科学规范、精准核算碳排放值等,让公众更深切体验到低碳生活带来的实惠和便利。
根据《2022低碳生活绿皮书》,高达95%的受访者认为应积极拥抱低碳生活。但同时,受访者最在意的是平台发展低碳的初心,而不是把低碳平台作为实现商业利益的手段(如为了追求平台每日活跃度开展的活动,用消费券引导平台消费等)。这也足以证明,只有更好把握个人碳账户的公益性,通过更加有趣味性、正向性的活动把大家吸引进来,个人碳账户才会真正成为一种绿色风尚,成为激发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