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控增量”“疏存量”,一方面大力推动率先启动的标志性疏解项目在雄安新区落地,一方面严格执行新增产业禁限目录,一手抓现代化首都圈构建,一手抓提升重点领域协同发展水平,雄安新区5年的发展,是北京高质量发展的缩影。在这个大背景下,我们能够清晰看到两幅图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只有加快推动符合雄安新区定位的功能疏解转移和产业布局,大力支持雄安新区规划建设,才能为北京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大空间。
5年前的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的决策部署正式发布。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作为解决“大城市病”,推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改革实践重地,雄安新区5年来在全局上谋势,在关键处落子,坚守初心,稳步推进,正在加快打造承载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高标准新区。
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要义。通过疏解非首都功能,破解因功能过多和人口聚集带来的交通拥堵、资源过载、环境污染等问题,通过调整经济结构、空间结构,探索出一条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新模式,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解决“大城市病”的新路子,是设立雄安新区的“初心”所在。
正是因为充分认识到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就是供给侧改革、调结构、转方式,就是“腾笼换鸟”,就是提升城市发展质量、改善人居环境、缓解人口资源环境的突出矛盾,就是更好履行作为国家首都的职责,在疏解中实现更好发展,北京从一开始就将雄安新区建设“当成自己的事”,全力以赴推进。
5年来,北京加强与疏解承载地的交通对接,积极推动城际铁路联络线、新机场高速等一批交通一体化项目,优化与雄安新区的通达网络,加快形成1小时交通圈;5年来,北京发挥首都科技创新资源辐射带动作用,加快与雄安新区合作,携手打造科技创新战略高地,引领带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5年来,北京陆续出台政策,支持优质医疗、教育资源向雄安新区转移,确保非首都功能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5年来,北京致力打造京津保生态过渡带,共同保护“华北明珠”白洋淀,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新雄安。
坚定不移“控增量”“疏存量”,一方面大力推动率先启动的标志性疏解项目在雄安新区落地,一方面严格执行新增产业禁限目录,一手抓现代化首都圈构建,一手抓提升重点领域协同发展水平,雄安新区5年的发展,是北京高质量发展的缩影。在这个大背景下,我们能够清晰看到两幅图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新区,作为重点承接北京疏解出的行政事业单位、总部企业、金融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非首都功能的承载地,5年来,中国中化集团、中国华能集团和中国卫星网络集团三家央企已定址雄安,中国电信雄安互联网产业园等一批市场化疏解项目已经动工。央企在雄安设立分公司、子公司及各类分支机构达100余家,在雄安注册的企业中,北京投资来源企业达3600多家,80%都是科技型企业。北海幼儿园、史家胡同小学、北京四中、宣武医院项目陆续收尾。首批四所疏解高校、两所医院正在加快落地。雄安新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的四梁八柱已经基本成型,并为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超大型城市,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5年来,北京剥掉“白菜帮子”,集中力量做好“白菜心”,将功能疏解的“减法”与结构优化的“加法”有机统一。“三城一区”,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先行先试改革措施落地;“两区建设”,探索数字贸易、服务贸易率先示范;“双枢纽”,打造国际消费桥头堡;“首都圈”,支持雄安新区与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两翼齐飞;提品质,城市人居环境极大改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劳动生产率领跑全国。北京已经走上一条减量发展、瘦身健体、提质增效的高质量发展新路。
只有加快推动符合雄安新区定位的功能疏解转移和产业布局,大力支持雄安新区规划建设,才能为北京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大空间;也只有加快首都高质量发展,才能为雄安这座“未来之城”注入更大发展动力。“都”与“区”的互动之间,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已经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