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水润田畴 优供保丰收
2022-04-01 15:02:33 | 来源:人民日报 | 作者:王浩
 

  核心阅读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春耕时节,广袤田野迎来春灌用水高峰,各级水利部门科学调度水利工程,优化供水计划,让灌溉水畅流田间,为夏粮丰收提供有力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持续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灌溉输配水工程,建设“大动脉”,疏通“毛细血管”,为保障粮食安全打下坚实的水利基础。

  水网织密,智能升级,农田灌溉不再“卡脖子”

  “有收无收在于水”,今年种粮大户杨宝丽感受格外深切。

  “弱苗转壮,关键就靠这遍水肥。”在河北省成安县北乡义乡路固村地头,杨宝丽正忙着春灌,“去年小麦晚种了20天,麦苗明显矮了一截,松土、镇压,最关键还得把地浇透,小麦拔节才有后劲儿。”

  水渠连着田垄,水缓缓淌进麦田,杨宝丽舒了口气,“多亏通了水渠,不用再眼巴巴盼水,200多亩地几天就能浇完。”

  杨宝丽细数变化,“现在咱用的是漳滏河灌区的水,老话说‘河水养田’,一点也没错。从用井水到用河水,地里碱子少了;从拉水管到通水渠,不用没日没夜守着,灌溉不再‘卡脖子’了。”

  为浇地忙碌的,还有漳滏河灌溉供水管理处用水科科长吕树峰,“农民用水有需求,灌区全力保障。”3月初,灌区工作人员逐条水渠、逐座闸门检修,不断优化供水计划,确保清水及时输送田间。今年小麦促弱转壮任务重,灌区已经供应农业灌溉用水1.02亿立方米,灌溉农田128万亩。

  春灌是夏粮丰收的关键一环。一座座水库,一条条水渠,一片片灌区,织密水网,连起了千家万户,丰收水畅流广袤田野。

  “目前水库蓄水充足,春灌有序展开。水利部门密切关注天气变化,科学调度水利工程,最大程度满足农业用水需求。”水利部农村水利水电司灌溉节水处处长王欢介绍。据预测,今年全国计划实施春灌面积超3.5亿亩。目前大中型灌区累计灌溉6200万亩,供水超过80亿立方米。

  如今,水网连上互联网,水利设施更智能,灌溉更高效。

  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长陇村田间,村民廖蠢牯正忙着抛秧,一株株秧苗在空中划出一道道曲线,落入汪汪水田,廖蠢牯坦言:“种早稻要卡准点,浸种、育秧、栽苗都得赶上趟,缺水可不行。”

  前些日子,老廖还在担心:“今年打算提前一周灌田,要是来不了水,可咋办?”老廖把顾虑告诉了村干部,没多久就接到放水通知。

  “在手机上一点,闸门实时开启,农民能及时浇水。”江西省袁惠渠工程管理局信息中心副主任周建云介绍,“闸门抬升高度、时长都能精准控制,确保用多少放多少。”

  “一张图”在线监测,“一张网”统一调配,袁惠渠灌区大力开展信息化建设,全渠道配水调度系统、预警平台、远程闸门控制系统等不断完善,灌区供水更高效。

  轻点手机,电表合闸,抽水机转动。在浙江省嘉善县西塘镇地甸村,村民陶宏强“云上”浇地,一亩麦田能省水50多立方米。地甸村打造高标准农田,完善电力、水利等设施,让农民实现精准灌溉。

  目前我国已基本建成较为完善的农田灌排基础设施体系,7000多处大中型灌区为粮食生产提供坚实的水利支撑。“今年水利部门继续加强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完善灌溉水源工程,优先将大中型灌区建成高标准农田,打造一批现代化数字灌区。”王欢介绍。

  节水技术落地,浇地变成浇作物,增产增效不增水

  浇过一茬水,麦田长出新绿。山东省夏津县东李镇张官屯村村民姜荣波蹲在田头查看长势,“麦苗已经分蘖四五个,马上就要拔节了。”

  “用上新技术,让100多亩晚播麦大有起色。”姜荣波高兴地说。田间,一根150米的铁臂伸展,垂吊的喷头转动,水雾喷涌,小麦“喝”上营养套餐。姜荣波对“新家伙”十分满意,“这叫自走式平移喷灌机,只要设定好水量和时长,一按开关,水肥喷洒均匀。”

  “麦田地势高,离水渠远。以前俺们浇地要一天到晚守着,晚‘喝’上水的麦子,个头蹿不起来。”姜荣波说,“如今啥时候用水啥时候浇,两天就能搞定,丰收有了底气。”

  当地水资源不丰沛,更要在节水上下足功夫。“地面灌溉改成小水喷灌,一亩地少用一半的水,再加上省出的电费和人工费,100多亩地的灌溉成本从几千元减少到760多元。”姜荣波算起节水账。

  春耕一线,滴灌、喷灌等节水技术得到广泛运用。“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必须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水利部农村水利水电司农水处处长党平介绍。

  水利部门坚持总量管理、科学配置、鼓励发展节水农业、旱作农业,坚决遏制大水漫灌。2021年,全国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88万公顷。

  节水,要从田头贯穿到源头。在各地,节水工程建设稳步推进。

  “过去土渠连着机井和农田,水边流边渗,看着都心痛。”河北省磁县种粮大户宋槐胀有自己的“节水经”,“浇地前,先平整一遍,地块不容易积水。用上小麦节水品种,从浇三遍水变成浇两遍水,算下来,每亩地少用几十立方米水。”

  “离干渠远的地块,水一路跑冒滴漏,一亩地要多浇200多立方米。”磁县跃峰灌区庆和峪闸所所长张士团介绍,“我们处于华北地下水超采区,更要节约用水。支渠、斗渠等铺上防渗层,土渠升级成‘三面光’,把来之不易的水用在刀刃上。”目前,跃峰灌区主干渠渠系水利用系数由0.4提高到0.63。

  衬砌渠道、设立计量设施,2021年水利部实施89处大型灌区现代化改造,项目完成后,预计新增节水能力超7亿立方米,新增粮食产能超9亿公斤。

  当前,水利部门抢抓春灌有利时机,加大投入,创新举措,统筹推进工程、技术、耕作等节水措施,今年全国将创建150多处节水型灌区,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更有力的水利支撑。

  完善机制,科学管水,打通工程管护“最后一公里”

  谁用水、谁管理、谁受益,农民用水协会打通管护“最后一公里”。

  河南省人民胜利渠灌区,开始了春灌工作,提闸放水,黄河水沿着纵横交织的灌渠,源源不断流向广袤田畴。

  “小麦从返青、拔节到灌浆,啥时候浇水都有讲究,一点都不能耽搁。”靠着灌区的水,河南省获嘉县杨刘庄村种粮大户杨荣鑫种了200多亩小麦,“苗情不错,只要管得好,丰收有指望。”

  “过去水从门前过,用多少都没错。”杨荣鑫说,“用水高峰期,大家抢着浇,等轮到自己,水量常常不够。”

  农民用水协会解了这道难题。“农民提前上报用水需求,协会与灌区沟通,安排时间表,大家心里有本明白账。”杨荣鑫介绍,“每亩地每年缴费20元,协会负责疏通渠道、维修泵站,咱省心多了。”

  让农民持久受益,要改变“重建轻管”“重骨干轻末端”等问题。“水利部鼓励引导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发展,解决‘谁来管’‘如何管’,激活小微水利设施,持续推进农村水利管理改革创新。”党平介绍。

  水权改革不断深入,激发农民节水积极性。

  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县立岗镇通义村靠着引黄水,发展1万多亩玉米。“过去靠着黄河不发愁,想用多少就用多少。如今,分配多少用多少。”村党支部书记马瑞宁介绍。

  确权颁证,拧紧了“水龙头”。“村民凭着水权证浇地,全村确权水量1041.67万立方米,算下来,每亩每年用水不能超过117立方米。”马瑞宁当上了用水协会会长,带着村民走上节水路。

  “全村8条支渠、42条斗渠和其他重要取水口,都有人管。”马瑞宁点一点手机,一张灌溉图清晰显示,“泵闸装‘大脑’,按需提闸,精准放水。”

  节水换来真金白银。去年底,村里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交易会”,村民省下的140万立方米水,流转给一家企业,收益5万多元。“节水改造、用水协会运转都有了经费保障,今年大家节水更有劲头了。”马瑞宁说。

  划红线、确水权、定水价……水权交易不断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持续深化。水利部将严格落实“四水四定”,推进将用水权分配到合理用水单元,积极探索分类水价和超定额累进加价,久久为功,精打细算用好水。


责任编辑:魏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