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习校长指引的方向齐心奋进——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
2022-03-22 15:56:38 | 来源:中国青年报
 

  1990年6月21日至1996年5月9日,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兼任闽江职业大学校长六年,为1074名学生签发了毕业证书。其间,习近平同志多次来校现场办公,召开师生座谈会,为师生作形势政策报告,叮嘱同学们:“社会是一个大课堂,工农大众则是你们的好老师。”他在接受学生记者团专访时饱含深情地说,“广大师生齐心奋进,闽江大学大有希望”,当代大学生“要以国家、民族的振兴发展为己任,树立远大的理想,在时代的奋进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采访对象:曾玉,女,1971年3月生,福建福州人,闽江职业大学中文秘书专业1989级学生,现任福建省闽侯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林浩,男,1972年8月生,福建闽清人,闽江职业大学中文秘书专业1990级学生,现任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监督室主任兼机关纪委书记。陈航星,男,1975年1月生,福建长乐人,闽江职业大学中文秘书专业1993级学生,现任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采访组:孙芳仲 石新明 邹文通 郭嶙嵘 林华志

  采访日期:2021年1月4日

  采访地点:闽江学院第二课堂数字馆

  采访组:曾玉同志,您好!您在读书期间及工作后,曾三次在闽江职业大学聆听习近平同志的讲话和报告。请您回忆一下当时的情景。

  曾玉:我是1989年考入闽大文史系中文秘书专业的。1990年,学校迎来了年轻的习近平校长。9月22日,在学校召开的1990级闽大迎新暨军民共建大会上,刚刚上大二的我荣获奖学金。台上,习校长赞许的目光令我备受鼓舞。他在讲话中强调“要把每一位学生造就成多功能应用型人才”,更是令人振奋。

  其中,习校长的一段话对我触动很大,他说:“与工农相结合是知识分子成才的必由之路。在座的同学们都是大学生,将来要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栋梁之才。一入校门,不要‘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应当学好科学知识、学好理论,走出校门,深入社会,深入工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国情、民情,才能把握住时代发展的脉搏,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干,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你们来自工农,决不能一登‘龙榜’,便脱离了工农,高高在上,那样终将一事无成。社会是一个大课堂,工农大众则是你们的好老师。”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习校长并聆听他的教诲。此后,我更加有意识地将课堂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也更加努力地在课业学习、社团工作等方面做得更好。

  得益于习校长提出的“适应社会需要”的办学理念和“突出应用”的办学宗旨,牢记习校长“深入社会,深入工农”的教诲,我们不局限于课堂的学习,更多的是实践见习、动手实操。每个寒暑假,我们都活跃在各个企事业单位,“真刀真枪”地参与实践。大二暑假,学校推荐我和任涛同学到福州市暑期青少年社会实践领导小组办公室参与实践。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我们冒酷暑、战高温,全程参与了组织、策划、推动全市青少年暑期社会实践系列主题教育活动,赢得了指导老师的称赞。后来每年暑假,闽大学子都应邀成为他们常驻的“编外人员”,为全力打造“学校放假,育人不停”的福州市暑期社会实践教育品牌贡献了绵薄之力。

  毕业前夕,习校长专门给我们1992届毕业生作了一场题为“福州改革开放形势和发展战略”的形势政策报告,勉励毕业生要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和人民的养育之恩。第二次在校园里现场聆听习校长的讲话,使我对福州市未来的发展有了更多认识,明确了自己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到能够真正发挥自己才能的地方去,向社会推荐自己,为福州市经济建设发展奉献青春和力量。怀揣着习校长的殷切期望,我们走上了各自的工作岗位。

  毕业后,我入职福州市委宣传部,有机会在服务市委中心组学习、旁听相关会议时,近距离聆听习校长的工作指示。特别是1993年5月15日下午,我跟随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来到闽大,参加了习校长组织召开的与闽大师生的座谈会。他勉励同学们“要讲求实干,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实践,有实践的能力和勇气,在实践中提高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感触非常深。这是我在闽大校园里第三次聆听习校长讲话。

  在这次座谈会上,习校长关于爱国主义的论述令我记忆尤为深刻。他说:“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形成和延续到今天,我们的国家之所以能够发展成为如此的泱泱大国,就是靠爱国主义精神凝聚起来的。在社会主义的中国,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是三位一体、紧密联系、互相贯通的,它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振兴中华,为共同理想而奋斗的强大凝聚力。共产党人同时又是爱国主义者,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该把爱国主义精神作为自己最基本的道德情操,爱集体、爱社会主义首先得爱祖国。”

  采访组:三次在闽大聆听习近平同志讲话和报告的经历,对您后来的成长产生了哪些影响?

  曾玉:从1992年毕业起,我在福州市委大院工作了二十多年,后来又到基层任职,至今已有五年多。无论在哪一个工作岗位,我都始终牢记习校长的教诲,秉承闽大所赋予的特质,兢兢业业,倾力奉献。

  参加工作的第二年,我在福州市直机关青年公文写作比赛中获得第二名;怀孕时,因处室人手紧张、事务繁忙,我始终坚守岗位,直至羊水破裂才送至医院;我因任职偏远山区县,爱人在部队又走不开,不得不让孩子独自生活在学校旁的出租房,无法陪伴孩子关键的高中三年学习;我团结带领同志们全力推动永泰、闽侯两县宣传工作不断拓展提升,自己也成为全省宣传系统先进工作者受到表彰……正是这种强烈地做好本职工作的责任心,以及“决不能给习校长丢脸,决不能给闽大丢脸”的朴素想法,给了我克服困难、争创佳绩的毅力和勇气。

  1990年6月21日至1996年5月9日,六年之中,习校长为1074名闽大毕业生签发了毕业证书。有人说,跨入大学大门,学校的气质就会融入学生的秉性中,烙上独有的气息,我深以为然。每当翻看由习校长签章的毕业证书,总是庆幸自己在最美好的青年时代成为闽大一员。

  我原来所在的市委宣传部文教科是闽大的社会实践基地,每年都要承接数位前来参加实践的学生。作为学姐,我在手把手地教他们办事、办文、办会的过程中,体会到的是母校文化的传递与延续。如今,我带过的二十多位学弟学妹,都在不同工作岗位上奉献着光和热,其中六七位同学已经成长为领导干部。我觉得,我们立足岗位的努力和付出,这就是闽大精神的弘扬,是校长期望的传承。

  采访组:林浩同志,您好!听说您一直珍藏着一张在闽大读书时与习近平同志的合影。能否为我们讲述一下这张老照片背后的故事?

  林浩:我家里珍藏着一张1993年的老照片,屡屡被当年的同学提起。那是1992年12月底,我接到学校通知:1993年元旦,福州长乐国际机场举行奠基仪式,上级领导决定由闽大学生礼仪队负责现场的礼仪服务。

  1993年1月1日一大早,在学生处郑觉华老师的带领下,我、郭王宏、梁键三名学生干部与郑媚辉、黄爱群等十名礼仪队成员,乘坐一辆大巴车来到福州长乐国际机场的在建工地。工地靠近漳港海边,风很大,礼仪队成员穿着单薄的迎宾礼服,不免感觉寒意。组织方因陋就简,特意为她们准备了一套“榕东”活动房,让她们适时躲避低温和海风的侵袭。此次奠基仪式,凡涉及宾客迎送、领导剪彩等重要环节,全部由我们的礼仪队成员完成。这是闽大礼仪队组建以来承接的最重要的一项任务,队员们的出色表现得到了领导、嘉宾和活动组织部门的高度赞赏。

  “领导来看望大家啦!”活动房的门口传来一阵声响,我走到门外,只见一位高大魁梧的年轻领导向我们走来。原来是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校长,他身穿浅色风衣,步伐很快。习校长作为当天奠基仪式的东道主,有多少的公务要处理、多少的宾朋要接待啊,但是,当他得知负责此次礼仪服务的是闽大学生时,立即告诉随行工作人员,一定要来看望大家。

  习校长健步走到礼仪队成员面前,同她们一一握手,说:“你们表现很好!你们辛苦啦!”我站在习校长身边,向他逐一介绍队员的名字。最后,他握住我的手说:“闽大有自己的礼仪队,不容易!”他的手很大,很厚实,在严冬的海边,我感受到了一股暖流。

  为了记录大学生礼仪队成员的表现,出发前我让梁键同学借来了一部相机。当时,我也不知道是从哪儿来的勇气,热切地对习校长说:“习校长,我们能和您合个影吗?”

  “小伙子们,来吧!”习校长十分干脆地说。我赶忙站到习校长的右边,郭王宏、梁键站在我们的两侧,快门按下,就有了这张珍贵照片。

  临别时,习校长与我们挥手说“再见”,这个场景令全体礼仪队成员感动不已,至今仍然印象深刻。

  闽大非常重视学生的礼仪教育,听孙校长介绍,学校在1992年就开始把礼仪教育作为一门课程,对全体学生进行教育培训,学校还成立了礼仪研究所。后来,还有不少兄弟学校纷纷到闽大学习礼仪教育的经验。

  采访组:陈航星同志,您好!听说在闽大建校10周年之际,您作为学生记者对习近平同志进行了一次简短专访。请回忆一下当时的场景。

  陈航星:1994年10月28日,这是一个令我印象深刻、永难忘怀的日子。当天适逢闽大建校10周年庆典,在上午庆典仪式开始前,我作为闽大团委宣传部部长、学生记者团团长,代表在校学子对习校长进行了一次简短专访。

  庆典会场设在学校田径场,各界人士、各届校友都来为这所年轻的地方职业大学庆贺生日。当时,校区建设比建校初期有了很大提升,但校舍仍比较简陋,校庆的来宾接待处就设在学校东南角校办涂料厂的平房里。穿过熙攘的人群,学生处的郑觉华老师把我领进了一个房间。只见房间里摆着两张红漆长椅,习校长正在与校领导们交谈。看到我进来,校领导向习校长作了简单介绍,并说学生记者想对习校长作专访。习校长微笑着招手示意我坐下,几个校领导随即带上门退了出去。我清晰地记得,当时习校长身着一件深色西装,系着一条浅色斜纹领带,胸前佩戴着深红色的“闽江大学”校徽和10周年校庆纪念章。

  刚一落座,习校长就问我是哪个年级、什么专业的,老家是哪里,学习生活怎么样。他像自家的叔伯一样,使我原本的拘谨和紧张感很快就消除了。时间有限,我提的问题比较简单,大致是请习校长谈谈闽大十年来的发展历程,以及对新时期闽大学生有怎样的期望。

  习校长饱含深情地说:“闽大在改革开放中应运而生,创办以来,克服了重重困难,师生一心,艰苦奋斗,体现了闽大特有的建校精神。闽大办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立足十邑、着眼未来,紧紧围绕福州地区乃至全省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出一大批专业型、应用型优秀人才,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地方大学办学道路。闽江大学也是地方集中力量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探索。只要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树立更高的眼界和目标,广大师生齐心奋进,闽江大学大有希望……”

  在谈到对闽大学生的期望时,习校长勉励我们:“当代大学生要以国家、民族的振兴发展为己任,树立远大的理想,在时代的奋进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要刻苦学习,努力锻炼,增长才干,虽然闽江大学起步较晚,条件相对艰苦,但是大家要有决心、信心,把自己培养锻炼成为福州、全省乃至国家发展需要的栋梁之才;要积极投身、服务福州改革开放、经济建设主战场,闽江大学有很多来自福州五区八县的学生,你们是未来福州建设的新生力量,要深入基层、贴近群众,积极参与、主动投入福州的大建设、大发展。希望闽大学生在更加广阔的空间、舞台,为地方、国家建设发展施展才华、贡献力量。”

  短短二十多分钟的专访,习校长对闽大的深厚感情,对闽大学子的殷殷期望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脑海。闽江大学团委、学生会刊物《团学快讯》作了专题特刊,这是我们学生自己排版、手工油印的小刊物第一次胶印出刊,全校师生反响热烈。

  采访组:请问这次对习近平同志专访的经历,对您日后的学习和工作产生了哪些影响?

  陈航星:我是1993年考入闽大中文秘书专业的,算是刚担任学校“两委”不久的“新兵”。这次与习校长面对面的交流,亲耳聆听、亲身感受习校长的谆谆教诲,对于我是一个莫大的荣耀。习校长的话语,一直指引激励着我在此后的人生道路上刻苦学习、勤于磨砺,脚踏实地、建功基层。

  在闽大学习期间,我努力学好专业知识,积极利用写作专长,办好团委、学生会宣传刊物《团学快讯》《闽大青年》,积极传导党的精神,抒发学子心声,歌咏闽大建设,服务青年成长。在学校老师的关心培养下,我在大三时光荣入党。

  1996年毕业时,我没有选择留在省城福州就业,而是主动回到家乡长乐市。根据组织安排,我来到长乐团市委工作,在福州市首创了县(区)基层团建“2+1”模式。走出校门不久,我参加了中央党校函授本科和福建省委党校研究生课程的学习,并取得了省委党校研究生学历。

  2000年,我响应组织号召,和长乐市102名干部一起打起背包,与原单位脱钩,到工作相对薄弱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驻村两年间,我们吃住在村里,走动在农家,收获了宝贵的农村工作经验和质朴的群众感情。经过一任又一任接续努力,我任职的长乐市(区)长安村现在已经是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福州市十大“魅力乡村”。2002年,我被推荐参加长乐市乡镇领导班子“三推两考一选”选拔考试,通过笔试考核、群众推选和组织选拔,担任玉田镇党委副书记、镇长。之后十年,我一直在这个长乐市“第一个党支部”所在地担任镇长、书记。2011年,我在农村基层工作多年后,走上了市(县)领导岗位。

  在乡村、县(区)基层工作二十多年,我常常警醒自己,一定不能辜负习校长和老师们的教诲,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要不忘初心加油干,一定不能让人说“这个党员干部不行”“这个闽大的学生不行”!


责任编辑:魏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