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捕手”以爱疗伤
——深圳坪山区法院家事审判工作纪实
2022-01-30 09:11:09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李倩 于雪
 

  2021年10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家庭教育促进法。传统“家事”升格为“国事”,这对人民法院家事审判工作也提出了新要求。

  面对难理的“家务账”,广东省深圳市坪山区人民法院将现代心理学融入家事纠纷调解中,建立法律、心理“双干预”制度,探索家事纠纷诉源治理、多元化解“坪法新路”,以人文关怀和司法温度筑一方“心灵港湾”,谱写坪法家事审判“心篇章”。

  心结难解,新路探索迫在眉睫

  多年前,一对夫妻为了离婚而对簿公堂,女方甚至多次以死相逼。这桩离婚官司,给坪山区法院民事审判庭庭长阳云其留下了一个难解的心结。

  “其实他们这个情况对双方而言都是一种煎熬,但当时没人能想到借助外力去解开这个结,心理学也还没有像现在这么普及。后来案件处理得多了,我就想一定得找个法子打破家事审判的困局。”在阳云其看来,家事纠纷不同于普通的民商事纠纷,家事案件带有强烈的情感、伦理色彩,一个家庭的破裂可能引发多个连锁反应。在案件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探索一条家事审判的新路已经迫在眉睫。

  2020年起,坪山区法院积极响应最高人民法院家事审判方式和工作机制改革,在现代心理学与家事审判相融合方面迈出重要一步:引入社会心理机构,聘请专业心理咨询师参加家事纠纷案件审判辅助工作,并挑选业务能力强、掌握一定心理学知识的已婚法官,组建起家事审判团队,从多元维度出发,建立法律、心理“双干预”制度,努力为每一个家庭调判促和,让家事不再难断。

  心结巧解,新角色打好辅助牌

  如何才能让心理咨询师全程参与,及时帮助当事人纾解心结?坪山区法院独创了“四部曲”工作模式——

  一是详察案情“初诊断”。“我们第一时间调阅卷宗,对处于应激状态的当事人实施心理干预,深度了解纠纷症结所在,为法官梳理案情提供帮助。”坪山区法院特邀心理咨询师王连生参与过多个家事案件的审理,在了解案件的基本情况和双方诉求后即可对双方当事人的心理状态形成初判。

  二是耐心倾听“抚情绪”。心理咨询师耐心引导当事人缓解和释放情绪压力,防止“旧恨之上叠加新仇”。

  三是一案一查“寻病因”。心理咨询师对当事人进行约访和回访,以此了解与案情相关的事实、子女抚养现状、家庭情感破裂程度等。

  四是调查报告“诊症结”。每一个咨询、调查个案,心理咨询师均制作咨询、调查记录,同时将专业的评估报告放入卷宗,帮助法官整体把握案情、促进案结事了。

  2021年上半年,一对夫妻因感情破裂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但因为经济原因,双方均表示不愿抚养两名子女。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心理咨询师首先向孩子了解真实情况。在咨询中,哥哥敞开心扉倾诉:“妈妈总是一赌气就离家出走,好几个月都不回来,我想跟爸爸在一起,也不想跟妹妹分开。”哥哥提到,妈妈从不接自己打去的电话,总是偶尔才打给他,兄妹两人对妈妈的感情都不深。

  随后,心理咨询师又向两个孩子的班主任了解情况。“这两个孩子感情很好,学习成绩也是不错,平时一直也是奶奶在接送小孩。”在充分评估未成年子女的个人意愿,并向夫妻二人了解情况后,心理咨询师向本案法官提交了一份专业的心理学评估报告。专业意见被法官采纳,最终孩子的抚养权均判给男方。夫妻二人服判息诉,女方在庭上表示,会经常探望孩子,一宗抚养权纠纷就此化解。

  心结善解,独创纠纷化解组合拳

  在坪山区法院,有一个独特的流动“三人小组”,这就是该院独创的“法官+心理咨询师+密切联系人”模式。三人小组各司其职,各展所长。面对难解的家事案件,坪山区法院在充分了解案情、梳理当事人社会关系后,从其社会链条入手,找出一名协助化解纠纷的最密切联系人,如单位同事、朋友、同学、孩子的班主任等。

  曾有一桩案情复杂的离婚案件,承办法官在评估案件情况后指定了一名密切联系人,“本案案情复杂,属于跨省案件,存在案外第三人,且男方刚开始拒绝到法院应诉,当时我们就找到他的单位领导,和他谈心,让他端正态度,后来纠纷的解决是比较圆满的。”

  家事审判是一门法理情相交融的裁判艺术,既植根于法学理论,也浸润着人间烟火,传递着温情和善意,化解家事纠纷,须层层递进循循善治。为更好地开展家事审判工作,坪山区法院创设“砥砺营”学习培训平台,及时通过精品课程为审判提供理论支持和智力支撑,为构建和睦家庭和谐社会凝聚“上下联动、内外连心”的合力,牢牢抓住“爱”的主线,只为做好擅疗家庭创伤的“心灵捕手”。


责任编辑:魏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