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科学家和科普活动霸屏、上热搜,才能让更多普通百姓理解科学、崇尚科学、践行科学、投身科学的美好愿景真正照进现实。
2021年最后一个夜晚,以“科技创新,自立自强”为主题的“2022科学跨年之夜”,在北京广播电视台科教频道及全网多平台联合播出,刘德培、高德利、樊代明、孙宝国、苏东林等11位院士专家接力演讲,为观众奉上一场精彩纷呈的科学跨年盛宴。据初步统计,600多万人次通过电视及网络平台收看这一节目,微博话题阅读量超过5000万次。
“科学跨年之夜”已是第二年举办,它以时下科学热点为话题、以科学演讲为形式,节目中不仅有《科技自立自强:电磁护航,逐梦九天》《传承科学家精神:我的老师钱学森》等反映科技强国、科学家精神的内容,还有《科技冬奥:自由视点技术让观赛身临其境》《生物多样性保护:从一路“象”北说起》《元宇宙:推开“虚实融生”那扇门》等贴近公众生活的科普话题。此外,科技感强、视觉效果逼真的激光图案、绳驻波等VR特效的加持,让晚会更加吸引人。
“这是一场既有高度科技水平,也能让百姓看得懂、有启发、有助生活的科学盛会。”“希望这样的科学跨年方式未来能够成为‘传统’,成为习惯,成为青少年不可或缺的跨年潮流。”正如有观众观后所言,不同于传统的以歌舞表演为主的跨年晚会,以科学家、院士作为演讲嘉宾的科学跨年活动,不仅有助于普及科学知识,同时,有助于激发公众尊重科学、尊重创新的意识,它更包含着向科学及科学家致敬、向好奇心致敬的深意。
让科学流行起来——在近年来的不少公益科普活动中,科学大咖从幕后走向前台,高大上的前沿科技探索与公众“零距离”连线。从人称“科学姥姥”的同济物理学教授吴於人,到“被弹幕包围”的网红院士汪品先,不少短视频硬核科普频频“出圈”;载人航天任务捷报频传的同时,一节节精彩的“天宫课堂”也将科技探索的种子播撒到更多孩子心中。
一系列堪称现象级的科普活动受到公众追捧,绝非偶然。首先,随着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快速推进,全新的、复杂的科学问题及现象困扰着很多人,甚至有谣言、伪科学借机登场,这在客观上需要权威的科普声音来厘清真相、以正视听。量子是个什么概念?元宇宙是怎么回事?类似问题亟须权威人士做出解释。近年来,无论是首张黑洞照片刷屏朋友圈,还是引力波探测引发全民围观,都折射出公众对科普的旺盛需求。
其次,移动互联网时代,传播方式和手段日趋多元,让科普摆脱了时空限制,让随时随地的场景化、体验式科普成为可能。同时,科技工作者科普意识的提升以及社会和民间力量的推动,则是让看似冷冰冰的科学知识热起来、红起来的重要因素。
以接地气的方式做科普,以公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精准“投喂”,这是科学大咖成功圈粉的秘笈,也是将科普做成“刚需”、令公众大呼“解渴”的门道。如今,无论是线下人头攒动的数字科技馆、虚拟科技馆、科普剧场,还是科学家在短视频中用铁锅演示中国天眼,用扫帚模拟宇宙射线,把吃剩的碎骨头还原成模型来普及古生物学,其背后是相关方面千方百计创造机会让公众走近科学的用心良苦,以及积极调动资源、创新科普手段的不懈努力。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卡脑子’比‘卡脖子’更可怕。”“地球好比一架飞机,每个物种好比飞机上一颗螺丝钉,丢失一颗螺丝钉,可能没有什么问题,但接连不断地减少,那这架飞机就不再安全。”在“2022科学跨年之夜”的演讲中,类似触达人心的金句让更多人意识到一个国家科技进步及生态保护的重要意义。让更多科学家和科普活动霸屏、上热搜,才能让更多普通百姓理解科学、崇尚科学、践行科学、投身科学的美好愿景真正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