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动态监测,严防规模性返贫
2021-12-31 10:54:33 | 来源:广州日报 | 作者:西早
 

  民政部28日召开全国民政工作视频会议,指出中国初步建成覆盖5700多万低收入人口的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并加强常态化救助帮扶。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今年2月25日,在北京举行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虽然我国脱贫攻坚成效显著,但是,必须看到,近几年年均脱贫人口均超过1000万,部分脱贫人口的收入水平还比较低,有的对政策性补助依赖较高,脱贫质量还不够稳定,少数脱贫人口仍存在返贫风险。部分低收入人口也可能因为遭受外部冲击等原因而致贫。此外,在经济增速下行背景下,返贫致贫的压力也增加了。在刚刚结束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也明确提出要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对低收入人口进行动态监测,精准帮扶,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的有力举措。2021年,民政部开始推进全国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建设,力求及时将符合条件的易返贫致贫人口等纳入兜底保障范围。

  动态监控要用好大数据等手段。除了传统的入户走访、自主申报等方式,要用好大数据等数字化手段,保证全面摸查,尤其对于流动的低收入人群,要保证他们及时、全部纳入监控范围,随时掌握其动向,避免处于“失联状态”。对于因病因灾因意外而导致生活陷入困境的人群,要能够及时跟踪,帮扶到位。要做到快速预警,一旦发现需要救助的低收入困难人群,能够立刻反应,精准救助。民政部门要与医保、教育、工会等部门进行信息共享、交叉比对,及时汇总和更新获得救助的低收入人口数据信息,筛查出未登记在册的低收入人群,关注边缘人群,及时排除已脱困人群。

  动态监控要与常态帮扶相结合。建立常态化的救助帮扶机制,对于符合救助条件的低收入人群,要根据现有政策及时落实低保等扶助措施。加强社会救助资源的统筹,民政部门应加强与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等相关方面的联系,并引导社会力量,多元化提供帮助,及时为困难人群提供最贴心的指引,解决他们的急难愁盼问题。

  动态监控要与精准帮扶相结合。对于不同类型的低收入人群的帮扶要有所区分,精准施策,最大程度提高脱贫质量。对于丧失劳动能力或短期内难以通过自身能力致富的低收入人群,以保障性帮扶为主,充分保障其正常生活;对于因为交通不便、技能缺乏等因素而导致返贫风险高的低收入人群,要帮助他们提升自我发展能力,用双手致富,以提高帮扶政策的有效性与连续性。

  消除绝对贫困的胜利来之不易,未来要进一步健全防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坚决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这一底线,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

责任编辑:魏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