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低俗用语"充斥网络空间
2021-12-29 10:44:16 | 来源:东方网 | 作者:袁跃兴
 

  12月22日,中国新闻网文化频道刊发“‘语言任性’破坏汉语纯洁,对低俗网络用语说‘不’”的文化报道指出,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加强语言文明教育,强化对互联网等各类新媒体语言文字使用的规范和管理,坚决遏阻庸俗暴戾网络语言传播,建设健康文明的网络语言环境……

  近年来,等低俗用语充斥网络空间,并且蔓延到人们的日常交流用语甚至严肃文本的写作中,正规的汉语受到污染和破坏。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和文化的载体,庸俗暴戾网络语言的横行,会导致社会文化生态的粗鄙化。因此,净化网络空间、捍卫语言的纯洁性刻不容缓。

  这篇文化报道指出,网络上我们会经常看到一些赤裸裸的低俗、庸俗、恶俗的网络用语。比如,“尼玛”“逗比”“然并卵”“蛋疼”……这些动辄涉及性器官的语言,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都羞于启齿,如今却在网络上堂而皇之地大行其道,甚至反向输入到现实生活中,成为很多人的口头用语。

  看看这些网络低俗用语,有的用以粗俗的话语肉搏,有的用以羞辱谩骂,有的用以攻击别人的人格,有的用以自我贬低丑化,有的充满低俗暗示,有的宣泄原始冲动……等等,这些网络低俗话语可说是非理性、盲目性和粗鄙性的集中爆发,让人们看到了其中人性阴暗的一面的放纵,这构成我们当下一种不健康、不文明的社会文化语境。

  这些网络语言的低俗化现象,往往从一些网络事件中表现出来,这说明网络的善恶双重品格、悖论性质已经越发凸显。如今,网络与我们人类的本性联系愈加密切,是让网络成为提升我们的道德水平和人性质量的工具,还是让网络变成一个污言秽语集中爆发地、发泄地,取决于我们对这个问题有无深刻的认识,我们对健康文明、精神理性的坚守还是放弃。上面报道的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即鲜明表达了这种态度,要求我们净化网络、净化网络语言,倡导健康文明的网络语言文化。

  我们分析网络语言环境中这些低俗语言,其特征主要是以情绪发泄为目的网络谩骂、以恶意中伤为手段的语言暴力、以粗鄙低俗为个性的表达。比如有的网友在没有深入了解事实的情况下,往往将情绪性的谩骂宣泄向公共空间。再看看,一些论坛、微博、微信中,“撕逼”、“装逼”、“逼格”等这样的污言秽语,很是多见。

  这篇文化报道指出,“‘语言任性’破坏汉语纯洁,对低俗网络用语说‘不’”,同时也告诉我们,需要对这些低俗用语产生的网络土壤、网络个体的语言心理行为进行分析。

  我们知道,网络,是人们表达诉求的自由的渠道和平台,但在网络道德不健全,缺乏理性自觉和意识的情况下,人们在网络上的自由表达却很可能变成没有理智控制、没有道德责任约束的为所欲为的行动。所以,作为一个个体,在网络语境中如果缺乏公认的文化和道德操守,缺乏一个正常的约束和控制,网络“低俗”的话语力量,就会产生对他人、对网络环境、对网络文明、对网络道德的破坏性。所以,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在现实语境还是网络语境,我们决不能让使用网络低俗用语,变成一些人对待现实矛盾尤其是网络事件的思维和行动的一种定式,一种集体无意识。

  我们不怀疑,我们的一些人,其个性、人格在现实世界中,或许是平衡的、健全的,但是,他们在网络中使用网络低俗语言(话语)行为,却还是暴露出来他们人性中某些部分的缺失,这样一种分裂,更需要我们自我教育、自我醒悟、自我救赎。

  我们应该明白的是,社会的是非情感和正义感,是我们所有行为,包括网络行为、网络语言行为的最后仲裁和准则。我们的网络语言文化表达,需要公认的文化和道德操守,正常的约束和控制。我们要为网络秩序创设一种理想的环境,这种网络秩序不应夸大人性中的某些方面而因此牺牲另一些方面的发展,它应该是有利于发展我们所有的高尚的倾向,而不是侵损了人性中精神和美学的方面。而这,就需要我们从基本的文化表达做起,净化网络语言,拒绝网络低俗语词的流行。

  我们需要一个文明健康健全的网络语言文化环境。






责任编辑:王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