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21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会上有记者提问,“双减”实施以来,有教师反映工作时间延长、工作压力增大,以后有什么办法缓解这个问题?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表示,首先要按照编制把教师补充到位。第二,要积极探索推行教师的弹性上下班。第三,统筹利用社会资源,吸引一些社会上的专业人士参与学校工作。(12月21日中新网)
近两年来,各地严格按照相关部门的要求,出台了教师减负措施及清单,减轻了教师的工作压力。但“双减”实施以来,很多老师参与了课后服务工作,尤其是从今秋学期开始,教育部在义务教育学校全面推行“5+2”课后服务模式,即每周开展5天课后延时服务,每天至少2个小时,这项服务确实给很多老师增加了一些新的负担。有人戏称,学生的“双减”变成了教师的“双增”——增加了工作时间和工作压力,学生的“5+2”服务成了教师的“白加黑”工作。
正如吕玉刚司长所说,在“双减”面前,广大人民教师表现出了高尚的教育情怀,发扬了无私奉献的精神,非常可贵,值得敬佩。但从组织上、从教育部门,应该想尽一切办法,要努力去创造条件,尽可能地做到不要让老师的负担过重。因为老师也有家庭,也有孩子,也有其他一些活动。因此,吕玉刚此次提出了三大措施:按照编制把教师补充到位、积极探索推行教师弹性上下班、统筹利用与吸引社会专业人士参与学校工作。这些都是减轻教师负担的必要之举。
尤其是教师弹性上下班,真有必要大力探索和全面推行。学校根据教学安排,统筹好三点半前和三点半后老师的工作安排,比如,上午、早晨有课的老师早来一会儿,下午可以早走;上午开始没课的老师就晚来一会儿,下午多参加一点课后服务工作,晚走一会儿。这样弹性工作,不仅能适度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使他们有更好的精神状态和体能投入工作,而且可以进一步调动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积极性,确保课后服务质量,保障教师正当权益,也能让学生受益。
当然,打破管得过死之弊,让教师弹性上下班,需学校更具管理智慧。一者,教师要在完成规定工作任务、固定工作时长的前提下弹性上下班,即使弹性上下班,也要轮流参与课后服务,总工作量不变,才不会影响绩效工资、课后服务补助等分配;二者,要按照编制把教师补充到位,这是实行教师弹性上下班的前提条件,如果老师缺很多,人手都不够用,如何弹性上下班?三者,要防止教师浑水摸鱼,也要防止管理松散、纪律涣散,以确保校风良好、教风严谨。
其实,中央“双减”意见已提出,学校可统筹安排教师实行“弹性上下班制”。这是一个惠及教师行业的好主张,值得为此不懈探索。据报道,杭州一中学从今年10月起试行教师弹性上下班,新增“弹性假”——参与晚自习管理的教师,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前提下,每周可以有一次选择早上9时到校或者下午3时40分下班。如果试行顺利,可以把弹性上下班时间再放开,从每周一次“弹性假”扩大到一周两次甚至更多。目前尽管是小步徐行,也是一份暖心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