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势而谋、因势而动、因势而进,做到心中有数、行之有度,关键是坚持以系统观念解决问题,加强长期效益与短期利益、长期转型与短期稳定之间的统筹协调。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发展脉搏,在此基础上增强长期动能,培育整体发展新优势,这同样是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实现较快增长、较低通胀、较好就业的优化组合,为不确定的世界经济注入了更多确定性,是中国经济在“十四五”开局之年交出的亮眼成绩单。近日,国际知名评级机构穆迪发布《中国信用环境(2021年12月)》报告,积极评价中国经济前景。此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中国2022年GDP增速将达到5.6%,国际机构普遍看好中国市场的未来发展前景,充分体现了中国经济稳中向好的长期发展态势。
经济运行是一个动态过程,政策调整和改革推进都要把握好时度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定调2022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政策取向上,突出强调“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着眼新形势、新任务,如何理解好“稳中求进”的新内涵,以更周全的“稳”,保障更高质量的“进”,处理好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之间的关系,努力实现多重目标的动态平衡,无疑是摆在中国经济面前的时代新考卷。
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正确认识所处的发展阶段,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面前的多重挑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从外部环境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但保护主义、民粹主义抬头也给区域经贸合作带来了较大不确定性;从内部发展看,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特别是眼下疫情反复、极端天气、大宗商品价格高企对经济基本面产生直接冲击,客观上决定了我们既有短期风险需要防范化解,也有共同富裕、“双碳”等长期目标需要推进,对宏观政策体系的统筹协调提出了更高要求。
因势而谋、因势而动、因势而进,做到心中有数、行之有度,关键是坚持以系统观念解决问题,加强长期效益与短期利益、长期转型与短期稳定之间的统筹协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变化,适时提出相应的发展理念和战略路径,引领新实践,实现新跨越,这些都是引领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根本遵循。不能为了解决短期问题,而改变长期的既定的经济发展思路;不能为了解决一时的困难,而把路径依赖的老办法给搬出来,偏离高质量发展的轨道。这是来自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确保中国经济始终保持正确航向的根本所在。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宏观政策、微观政策、结构政策、科技政策、改革开放政策、区域政策、社会政策等七方面作出部署,既有熨平短期经济波动,防范和化解风险的应时举措,也有改善中长期供给能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部署,充分彰显了系统思维和战略定力。
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稳,不是等来的,而是干出来的。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要求我们更加奋发有为、善于作为,把各项工作抓实、抓细、抓落地。一方面,继续保持长期的政策方向,维持与“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相一致的政策连续性,坚决避免长期目标短期化、系统目标碎片化,将稳增长、调结构、推改革有机结合。另一方面,兼顾短期目标进行动态调整,适应目前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要求,为短期增长注入新动能。比如,通过搭建和强化服贸会、进博会等国际顶尖合作平台,主动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比如,加强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政策有机结合,适度超前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在减污、降碳、新能源、新技术、新产业集群等领域加大投入。又如,控制增量风险,化解存量风险,既要为资本设置“红绿灯”,防止野蛮扩张,也要为其健康发展留有空间,发挥资本作为生产要素在支持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方面的作用。
更要看到,善于统筹长期发展与短期增长之间的平衡、协调长远利益与眼前目标的关系,也是新中国70多年一路走来不断发展壮大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正是由于我们咬定青山不放松,向着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接续迈进,才有了今日中国的规模体量和发展动能;也正是由于我们坚持实事求是,随机应变、见招拆招,才能坦然应对国际风云的波谲云诡,攻克前行路上的一个个娄山关、腊子口。面对复杂的形势,破解全新的课题,需要坚决的战略定力和高度的发展自信,也要有全新的思考和全新的解决方案。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发展脉搏,在此基础上增强长期动能,培育整体发展新优势,这同样是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越是关键之时,越要坚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保持战略定力,稳扎稳打,主动作为,我们一定能做好明年经济工作,一定能激荡起经济发展新气象,引领中国号巨轮坚定前行。
(作者系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特聘副研究员、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课题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