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名代表下基层”——北京市开门立法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

2021-12-02 21:47:31 | 来源:新华网 | 作者:涂铭 邰思聪
 

  从聚焦两个“关键小事”立法修法,到组织人大代表开展“三边”执法检查,再到征集民意直抵代表“家”“站”……2019年以来,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不断探索完善“万名代表下基层”机制,人大代表成为党和政府与群众企业之间的“连心桥”,让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在京华大地上生根发芽。

  万名代表为“两件小事”奔走

  为更好推进《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修改和《北京市物业管理条例》制定工作,2019年,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开创“万名代表下基层,全民参与修条例”做法,发动市、区、乡镇三级万余名人大代表,就群众关心的生活垃圾、物业管理问题征求意见建议。人大代表们倾听餐饮、垃圾分类企业、社区工作者及社区居民的意见和呼声。最终,1.2万余名人大代表共收集到24万余名群众、4000多个单位的意见建议。

  从条例制定、修订前的意见建议收集到条例表决前的多次审议,许多来自人民群众的“金点子”,最终成为立法为民的“金钥匙”。

  “条例表决通过并不是立法的终点,而是起点。”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城建环保办副主任杨中元表示,人大代表既是法规制定的参与者,也是法规实施的监督者和法规执行的带头者。

  2020年,“万名代表下基层”的活动内容从征求民意延伸至对生活垃圾以及物业管理两项条例实施情况的监督。在近4个月时间里,1.3万余名人大代表通过走访身边、周边、路边,共对5600余个小区、3300余个村、11300余处公共机构或场所进行了“三边”执法检查,实现了从“全民参与修条例”到“深入基层‘查三边’”的延伸。

  “‘万名代表下基层’不仅打通了人民群众与人大代表之间的联系,还打通了立法和监督环节,增强了代表和群众的民主获得感。”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城建环保办综合处处长李盈说。

  在今年9月关于《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的第三轮路边检查中,全市反馈垃圾分类工作成效较好的小区占比超过七成。“数据的对比说明垃圾分类工作成果正在由点向面拓展、问题由普遍向个别收窄。”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城建环保办主任郝志兰说。

  “万名代表下基层”从“做法”上升为“机制”

  作为与人民群众“零距离”接触的场所,“代表之家”和“代表联络站”让百姓在家门口就能找人大代表“聊意见”。

  “接诉即办”平台不是简单的“二传手”,要做“分诊员”;不要让“接诉即办”变为“接诉即转”……今年6月,6名为《北京市接诉即办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的人大代表在东城区一代表联络站内与社区居民、基层工作人员围坐在一起,各抒己见,为条例草案提出很多“接地气儿”的建议。

  为了让征集的意见建议更全面,北京市人大常委会采用随机邀请拨打过12345市民服务热线的市民参加立法座谈的新形式,了解市民诉求的办理情况和实际感受。

  北京市民魏佳文作为拨打过12345市民服务热线的市民代表,受邀参与了一次立法座谈会,为立法出谋划策。“我把早早收到的问题提纲,向身边的亲戚朋友挨个问了一遍,把我身边人想说的话都说了出来。”她说。

  有了在生活垃圾、物业管理两项条例上的成功实践,“万名代表下基层”逐渐由“做法”上升为一种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机制,在此后多部法规的立法和执法检查中得到了更多灵活运用。

  将民意融入法规彰显全过程人民民主

  聚民智、立良法、保落实、促善治,一部部已推出和正在紧锣密鼓制定中的北京市地方性法规,处处彰显着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念。

  “我们坚持开门立法、民主立法,集万民之智,纳百家之言,让民主的智慧在立法进程中持续‘闪光’。”北京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办副主任王爱声表示,“人民”始终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本届北京市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确立的65个立法项目中,人大代表建议项目占比超过了60%。

  在今年11月底召开的北京市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35次会议上,人大代表通过现场聆听、线上提问等方式,完成了对北京市人民政府加快全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工作情况的专题询问。“这是我们针对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开展的第一次专题询问。”北京市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正斌表示,针对人民群众关心的政府工作,人大常委会将定期举行专题询问,让人民群众及时了解工作开展情况。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伟表示,将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贯穿于法治中国首善之区建设的生动实践,让地方性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更好地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充分反映了新时代首都发展和城市治理的新要求,及时回应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法治建设的新期待。未来,北京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将继续开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探索,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让全过程人民民主在京华大地进一步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责任编辑:孙溯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