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10月20日至21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到山东省东营市的黄河入海口等地考察,实地了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情况,强调扎实推进黄河大保护,确保黄河安澜,是治国理政的大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为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实地考察沿黄省区,为新时期黄河保护治理、流域省区转型发展指明方向,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擘画蓝图。
大河汤汤,日月轮转。今天,古老黄河的保护与发展正在进入历史新境界,展开历史新篇章。
大河之“绿”,母亲河生态健康持续向好
清晨,甘肃玛曲草原上雾气氤氲。不同于中下游段的气势磅礴,黄河在这里尽显秀美之色。
玛曲,位于黄河上游,玛曲湿地被誉为“黄河之肾”。曾几何时,由于饱受草原沙化困扰,这里的黄河沿岸露出大片黑土滩,就像草原上的一块块伤疤。
这是7月15日拍摄的甘肃省玛曲县阿万仓湿地(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文静 摄
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期间,听取了甘肃省和兰州市开展黄河治理和保护情况介绍。他指出,甘肃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要首先担负起黄河上游生态修复、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的重任,兰州要在保持黄河水体健康方面先发力、带好头。
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
这是甘肃省兰州市黄河干流防洪治理工程兰铁泵站项目点(2019年8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睿 摄
“我一直很关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今天来到这里,黄河上中下游沿线就都走到了。”10月20日下午,习近平来到黄河入海口,他在考察调研中这样强调。
多次深入黄河沿线考察调研,总书记的足迹遍布上中下游和流域九省区,为黄河保护和治理工作把脉定向、作出部署。
游客在河南郑州黄河国家地质公园游玩(2019年9月19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近年来,甘肃立足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黄河流域重要水源涵养区和黄河上游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战略定位,不断发力。玛曲草原更是换了新颜。草原所在的甘南藏族自治州黑土滩退化草地植被覆盖度,由以前的65%增加到85%以上。曾经满目疮痍的沿黄沙化带,如今绿意盎然、花开遍野。
玛曲草原之变,是黄河治理取得明显成效、流域生态健康持续向好的缩影。
夏末秋初,沿黄河河南段骑行,数百公里的生态长廊宛如一条绿飘带,外地游客纷纷拿出相机,扎堆“打卡”。许多“生态流亡”多年、难得一见的珍稀动物在沿黄湿地频频现身,吸引游客的目光。
在渤海之滨,在河海交汇处的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由于生态补水和保护治理,湿地面积逐年回升,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昔日频繁断流干涸的河口,如今林丰草茂、鸟鸣啾啾。
水利部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黄河流域完成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万多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较1990年减少了48%,强烈及以上侵蚀强度等级面积下降83%,实现水土流失面积、强度“双下降”。同时黄河干流和6条支流15个断面生态流量均达标,流域水资源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如今,焕发生机和活力的母亲河仿佛一条巨龙,奔腾跃动,滔滔向东。
大河之“兴”,流域转型发展迈入新阶段
这是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塔拉滩绿色产业发展园区拍摄的光伏电站(2020年8月17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金秋时节,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塔拉滩上的光伏发电园区,一排排深蓝色的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近年来,立足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战略定位,青海在能源转型、绿色发展的道路上步履坚实。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地带,是全国重要的农牧业生产基地和能源基地。对于流域省区的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既寄予厚望,又倾注心血。
西安至巴塞罗那中欧班列在西安市新筑车站等待发车(2020年4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各地区要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扬长补短,走出适合本地区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拼版照片:上图为河南兰考一村庄的房屋被风沙掩埋(资料照片),风沙、盐碱、内涝是兰考历史上的“三害”;下图是2018年6月20日拍摄的兰考东坝头乡张庄村村景(新华社记者冯大鹏摄)。新华社发
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新方向、新要求之下,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顶层设计先后出炉:2020年10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2021年10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草案)》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通过……
从三江源头到渤海之滨,从上中下游到左右岸,“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一系列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方针要求正在落地生根。
在河南兰考县东坝头乡张庄村,一名村民在一食用菌企业的车间内采摘褐蘑菇(2018年6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冯大鹏 摄
借助全球首条远距离、100%输送可再生能源的特高压输电线路,青海生产的“绿电”最终汇入河南电网。河南省电力部门测算,青海—河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满负荷运行后,青海每年可向河南输送“绿电”400亿千瓦时,约占河南年用电量的1/8,有力助推了中原地区的转型升级。
从青海到河南,“一根银丝两头俏”,恰是当前黄河流域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迈入新阶段的生动注脚。新时代转型发展的“黄河大合唱”中,流域每个省区都不甘落后。
——在山西,2021年上半年投资、消费、进出口增速分列全国第6、第4和第3位,新动能增势强劲,发展质效明显提升。
——在山东,2021年上半年“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经济投资增长17%,占全部投资比重的49.9%,同比提高2.3个百分点,产业升级持续发力。
——在陕西,2020年中欧班列“长安号”开行3720列,是上一年的1.7倍,开行质量各项指标稳居全国前列,实现逆势增长,对外开放不断加深,进一步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
……
黄河水利委员会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流域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亩均灌溉用水量分别较2019年下降3.4%、9.3%和8.8%,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成效明显。
2021年10月12日拍摄的黄河小浪底水库泄洪场景(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尚昆仑 摄
如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要求,正化为沿黄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自觉行动,一幅转型发展的新画卷正徐徐打开,绿色、创新与开放的底色越来越浓。
大河之“安”,人民治黄事业谱写新篇章
河南兰考县东坝头乡张庄村,就位于黄河九曲十八弯的最后一道弯。村民们一直有个期盼:“真希望总书记再回兰考来看看。”
2014年春暖花开时节,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黄河边上的兰考,走进村民家看望,叮嘱当地干部要切实关心农村每个家庭特别是贫困家庭,通过因地制宜发展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2021年10月10日拍摄的黄河小浪底水库泄洪场景(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摄
由于历史、自然条件等原因,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此前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一度有5个涉及这里,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区域。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着这里,从位于黄河上游的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到地跨黄河两岸的吕梁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都曾亲自实地考察。
在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鹅在水中游弋(2012年10月31日摄)。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摄
在广大干部群众的接续奋斗下,曾经饱受黄河决口改道留下的风沙、盐碱、内涝“三害”影响的兰考,早已实现脱贫“蝶变”。依托乡村旅游、畜禽养殖等产业支撑,张庄人均年收入从2013年底的3000元左右增至现在的1.5万元。为纪念摆脱贫困,村里的主干道被命名为“幸福路”。
这是5月13日拍摄的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色(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摄
“黄河宁,天下平。”
今年9月底至10月上旬,黄河遭遇历史罕见秋汛。然而,得益于堤防、水库等的坚实护卫,以及流域机构的有效应对,张庄的良田安然无虞。
治黄专家指出,人民治黄70多年,解决了流域水利保障“有没有”的问题,实现了由被动治理向主动治理的转变;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解决流域水利保障“好不好”的问题成为新的时代命题。
这是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色(2018年6月23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摄
“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也是流域各省区开展黄河生态保护和治理、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责任使命。
继两年多前的郑州座谈会之后,习近平总书记10月22日下午在山东省济南市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科学分析当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形势,把握好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问题,咬定目标、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久久为功,确保“十四五”时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为黄河永远造福中华民族而不懈奋斗。
大河东流。今天,人民治黄事业正在进入历史新境界,展开历史新篇章;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母亲河和流域亿万群众一起,正在见证前所未有的新时代。(参与记者:姜辰蓉、张志龙、骆晓飞、文静、梁晓飞、于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