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进行时】人才,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新华社《学习进行时》原创品牌栏目“讲习所”梳理了习近平在地方工作期间的几个故事,一起感受习近平的人才观。
人才,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在地方工作期间,习近平爱才敬才、聚才用才的故事,广为流传。
爱才——“赶鸭子上架”
习近平在河北正定工作时,结识了作家贾大山。
贾大山是地道的正定通,对家乡历史的来龙去脉,每一座塔,每一尊佛都了如指掌。初来乍到的习近平,在不长时间内也能对本土文化说古论今、谈笑自若,着实让贾大山刮目相看。
贾大山喜欢同习近平交流,也非常看重习近平的意见和见解。贾大山忧国忧民的情怀,给习近平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十分敬重这位深深扎根于群众中的乡土作家。习近平认为,发展地方的文化事业,需要像贾大山这样一心为群众又具有深厚文化根柢的人才。
贾大山来自于群众,不愿意做官,习近平就“生拉硬拽”让他去当县文化局局长。贾大山对习近平说,你这真是“赶鸭子上架”啊。习近平说,你这个“鸭子”就变一变吧,学着上架。
实践证明,习近平慧眼识珠。多年后,他在《忆大山》一文中这么评价贾大山的工作:“上任伊始,他就下基层、访群众、查问题、定制度,几个月下来,便把原来比较混乱的文化系统整治得井井有条。在任期间,大山为正定文化事业的发展和古文物的研究、保护、维修、发掘、抢救,竭尽了自己的全力。常山影剧院、新华书店、电影院等文化设施的兴建和修复,隆兴寺大悲阁、天宁寺凌霄塔、开元寺钟楼、临济寺澄灵塔、广惠寺华塔、县文庙大成殿的修复,无不浸透着他辛劳奔走的汗水。”
求才——“扯开嗓门喊人才”
在正定工作期间,习近平礼贤下士,爱才敬才,聚才用才,大念“人才经”,充分调动了广大知识分子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广为流传的“扯开嗓门喊人才”故事是习近平“求才”的典型事例:
上世纪80年代,石家庄有一位名为武宝信的工程师,利用业余时间研制出了医用化妆品。武宝信了解到正定县重视人才,便让人捎信,表示愿意到正定工作。习近平知道后,立即决定把他吸引到正定。
这天,习近平忙完工作后,带着县长、副县长来到石家庄市桥东谈固小区寻访武宝信。一个小区几十栋楼,他们找了一栋又一栋,问了一家又一家,但没有人知道武宝信住在哪里。已经晚上十点多了,习近平竟扯开嗓门在小区楼下大声喊了起来:“武宝信!武宝信……”
宏厚的声音在寂静的冬夜回荡。武宝信在家里听到后赶紧跑了出来,将习近平一行迎了进去。茶热语灼,赤诚相见,一直谈到天色将白。武宝信当场答应了习近平的邀请,将自己研制的医用化妆品项目带到正定,一年就为正定赢来30多万元利润。
育才——“德才兼备”是根本要求
在福州工作期间,习近平非常重视人才,也非常重视干部队伍建设。对于用才、育才,习近平有着独到的深刻思考。
在选才方面,习近平要求德才兼备,反对“唯文凭论”“唯分数论”。当时,在干部选拔方面有一个常见观点:要大胆用干部,特别要大胆用有争议、有能力的干部。习近平不赞成这个观点。他认为,有争议就说明毛病多,有能力未必有道德,干部一定要德才兼备才行。
忆及当年在习近平直接领导下工作的日子,福州市委办公厅原调研员林璧符至今仍非常感慨:“在习书记领导下工作再苦再累也值得。”
林璧符出身贫寒,从农村参军到的部队,退伍到了机关,没有上过大学。习近平从来没有低看林璧符,待林璧符很亲切也很真诚。当时,林璧符写了几篇有关福州城市发展的文章,得到习近平的赞许与厚爱。习近平先后在林璧符撰写的文稿上批示十余次,成为林璧符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的强大动力。
1991年6月,习近平在城科会工作汇报文件上批示:“同意林璧符同志担任福州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秘书长”。之后不久,林璧符被提拔为政策研究室副主任。1995年,林璧符被提拔为市委政研室主任。
养才——提倡年轻人要“自找苦吃”
1985年冬天,正在厦门大学读书的张宏樑同学因一封信结识了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副市长习近平,并经常得到习近平的指导和帮助。习近平指导张宏樑学习《资本论》、开展社会实践、完成毕业论文,并在他的毕业纪念册上亲笔题写了“志存高远行循自然”八个字,嘱咐他工作后一定要下基层,为老百姓做事,“不要把基层当大车店”。
习近平深入厦大经济系与青年师生座谈,还在中秋节骑着自行车到厦大芙蓉二宿舍给同学们送月饼,他提倡年轻人要“自找苦吃”,强调做人做事要“注重细节”,教导青年学生“要给书本上的知识‘挤挤水’,才能得到知识‘干货’”,“只有和群众实践结合,才能把‘水分’挤掉”。
(资料来源:《习近平在正定》《习近平在福州》《习近平在厦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