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医药全程参与救治,为疫情防控作出重要贡献。但即便如此,社会上质疑中医药的声音仍然不绝于耳。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事业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新时代中医药如何“传承精华、守正创新”锚定思想航标,提供根本遵循。“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把“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中的独特优势”作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
近期,国家五部门联合印发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实施方案,提出“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精髓”等几方面重点任务,并对中医药文化内涵、理念进行时代化、大众化、创新性的阐释提出具体意见。本报邀请国医大师、名老中医、专家学者围绕中医药传承发展,从具体问题入手,理性探讨新时代中医药的现在与未来。
当下,对中医药工作的关注、肯定和支持可谓前所未有。
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共同考验中,中医药在疫病防治以及医治疑难杂症中的独特作用凸显,为抗疫贡献了中国智慧,疗效备受国际关注。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步伐更加铿锵,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和推广,国际合作项目数量日益增加。
日前,“中医影响世界论坛”在京召开,与会专家围绕如何实现真正意义的中西医并重畅谈看法体会。中医药在维护和促进人民健康、推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独特作用越发明显,中医药这一中华文明瑰宝如今正在不断焕发新光彩,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健康服务。
但也必须看到,中西医并重依然面临诸多制约因素,“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任重道远。
1、中西医都在爬坡,应该在各自路上不断努力
中医药学经过不断探索、积累、补充、完善,已经成为具有完整学术体系的动态医学。传承绝不是泥古不化,故步自封。
作为一名中医妇科医生,国医大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主任医师柴嵩岩几十年来一直工作在临床一线,从临床中体会出中西医应该互相参照、互相信任,“遵古学古、参今用今”是中西医达到真正结合的基础。“中医必须要以中医学为基础,遵循和运用中医药学学术原则,参考、学习现代医学关于病理、病机的研究成果和治疗方法,借助当今临床检查设备等,从而扩展临床认证的视野和疗效判定标准,补充临床需要。”柴嵩岩认为,必须将传统中医药与现代医学有机结合,推动中西医学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真正要把中西医并重,中西医结合好、整合好,必须真正把握传统医学精华。”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楼宇烈认为,中医有着丰富内涵,现在提到中医常常会讲治未病,但这远远不能包含中医的定义。“我们要认真阐释传统医学,只有我们真正地把握了传统医学精华,才能更好地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才能让中国的医学真正成为世界最高峰的医学。”
中医、西医都是人类在和疾病做斗争的过程中产生的,都为人类健康作出了非常杰出的贡献,但是二者的哲学基础、思维方式又有着本质不同。国家级名老中医、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主任医师、国家中医血液病学科带头人麻柔非常形象地说,现代的中医、西医目前都在攀登医学高峰,一个在南坡爬,一个在北坡爬,都应该在各自路上不停地努力。中西医结合不是用西医的医理解释中医,用西医的框架,用西医的标准来束缚中医。谈到理想中的医学模式,麻柔认为则是要总结、创造出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中医理论指导的一系列科学技术支撑的医学,如此才能真正满足科学需要、医学需要。
中西医结合的疗效优于单纯西医、优于单纯中医,两种不能互相代替,但可以互补,中医辨证而西医辨病,各有短长。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副会长金世明表示,中医学产生于中华文化,西医学产生于西方文化,文化是和而不同的,应该取长补短,扬长避短,优势互补。“我们可以用现代语言解读中医,也可以用阴阳五行理论和《周易》《黄帝内经》《道德经》等经典智慧去解读元素周期表,在象数的层面都是完全相应的,都是从不同的视角解读自然规律。”
2、“我们虽然是空手去的武汉,但是脑子里装满了中医的认知”
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
中医抗疫文字记载历史达3000年,大大小小500次,从先秦两汉到新中国都有很多记载,可以说,中医药有着与疫病斗争的深厚实践基础。《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众多中国古代典籍,构成了较为完善的中医药疫病防治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张伯礼表示,在历代疫病当中发现的药现在依然常用,比如麻黄汤,“我们虽然是空手去的武汉,但是脑子里装满了中医的认知”。
中医药简便验廉的优势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再次得到彰显。中医药抗疫不仅具备救治成功率高、救治时间短的优势,而且所需费用显著降低,为国家节省了大量医疗费用。
中医药参与全程抗疫,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医在早期介入,全程参与,各个阶段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早期,运用中医药调节机体状态,可以改善初期症状,减少轻症向重症转变;重症采用中西结合救治,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还能起到保护患者脏器功能的作用;恢复期也是中西结合,中医在这方面是有优势的,通过运用中医药特色疗法,在帮助患者增强体质、加快康复方面效果明显。西医评估,中医治疗,所以中西医并治是这次抗疫的特点。”张伯礼说。
此次抗击疫情对中医药的发展有什么基本经验?“在理论发展层面,我们总结了湿毒疫的特征,兼夹发病的临床特点,同时解释清楚了机制是什么,特别是疫情突发的时候,如何快速评价筛选出有效药物,同时创新中药治疗疫情的组织救治模式,包括在隔离点、方舱、重症病房怎么实施救治,这套模式已经比较成熟。”张伯礼表示,中医药有多年的防治疫病经验,安全有效,中医药可及性强,老百姓信服,依从性好,若干年后如果新的病毒又来了,没有特效药、疫苗,中医药千年的抗疫智慧依然能建奇功。
国家级名老中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主任医师柴瑞霭在谈到中医抗疫的优势时说,中西医是两种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西医是建立在生理解剖的基础上,研究人体结构与功能,物质与能量变化规律的医学。而中医是在长期的实践检验中不断概括、不断完善,研究整体层次上的机体反应状态及状态变化规律的医学。中西医两种医学在抗疫中相互配合,发挥了各自优势,这是中国的抗疫之路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
3、加速从有机结合到完全融合
不少专家指出,在现实中,中医西化、以药养医、以西养中的现象仍旧存在;简便验廉本来是中医优势,却因其廉价而受到排斥,阻碍了中西医结合的进一步发展。中西医结合是一个系统工程,从简单的混合到有机结合,最终到完全融合是中西医结合发展的趋势。
以前我们对中医药“重”的不够,是欠了账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医药国情调研组组长陈其广表示,中西医并重,要有“并重”的具体体现,设立考核指标加以衡量、评价,并作为政府工作重点、给予政策资金等各方面的重点扶持、作为相关管理部门的业绩考核重点。通过由表及里梳理要点、分析原因、寻找根源、设法改进,面对现实问题、解决以前在这一问题上的欠账。
中医药人才是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至关重要。
“中医药兴旺取决于能否培养出一大批遵循中医药基本规律和中医药原创思维模式,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承袭、弘扬地道中医药的知识理论方法技能的真正中青年中医药人才。”陈其广说,要通过需求改变,也就是通过医院改变,来改变中医药院校的人才培养,进而促进院校改革。
“医药是应用科学,而非技术科学,应用科学的建立标准就是实践检验,就是疗效。”陈其广说,要对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在中医药人员考核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消极、层层加码的错误认真反省,切实改进。抓好中西医并重,在促成中医药、西医药“三平”,即平级地位、平待遇、平行运作上下功夫,改变中医药人才成才难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