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举理想火炬 燃起信念明灯
2021-07-01 14:11:39 | 来源:中国法院网 | 作者:赵思桐
 

  先给大家分享一个有趣的对话。一位男人面对辗转反侧的妻子说:“我要调动工作。”妻子问:“调哪?”男人回答道:“不能说。”妻子又问:“干啥?”男人继续回答道:“也不能说。”“我跟你通信?”“不行。”

  然后整整28年,男人不知去向,他的妻子信守诺言痴情等待。这就是“两弹一星”邓稼先先生和其妻子许鹿希的故事。更有网友调侃道:这世间有种爱情叫“国家机密”。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国士传史册,丹心照汗青。祖国大地上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凝结着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心血和汗水。

  他们“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将理想信念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紧相连;他们“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即使“燃尽生命”,也要“照亮天幕”。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爱国是科学家精神的第一要义。一代又一代科学家怀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深藏功名、矢志报国,为祖国和人民作出了彪炳史册的重大贡献。

  91年前的9月7日一个小男孩在北平协和医院出生,医生给了他第一个可爱的名字袁小孩,并把他的小脚丫留在纸上,一众人围着他,谁会相信这个袁小孩,以后会让世界1/5的人口吃饱吃好呢?

  按辈是隆字辈,又生于北平,袁小孩于是有了自己的大名袁隆平。19岁入行,农民一当就是一辈子。

  你会好奇,如今因为他,国人不但吃饱了,还吃好了,为什么还铁了心跟一颗水稻较劲呢?

  有一次出门他看到路边围了很多人挤进去一看,是两具瘦骨如柴的饿殍。那一夜他做了一个诡异的梦,他梦见水稻长得跟高粱一样高,穗子长的像扫把,颗粒大得像花生米,而他坐在稻穗下乘凉,这是个乘凉梦也成了他人生的目标。

  通过杂交水稻,袁隆平把只有百公斤的亩产量,提高到如今的1500公斤。产量随着一个个数字的跳跃,占世界人口1/5的中国人吃饱了,吃好了。

  一个个数字的跳跃也如钟表的指针一样记录着他的衰老。那个呱呱落地的袁小孩一转眼91岁,终于是告别的时候了。

  5月22日13时07分,看着我们美美的吃完午饭,袁老与世长辞。

  消息传来的那一刻你是否依稀看到,碧空下稻芒划过手掌,稻草在场上堆积成垛,谷子在阳光中哔啵作响,水稻在西晒下泛出橙黄的颜色……

  “为什么中国革命能成功?奥秘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在最困难的时候坚持下去,这样才能不断取得奇迹般的胜利。”

  艰难可以摧残人的肉体,死亡可以夺走人的生命,但动摇不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正是理想信念的支撑,数万将士用身躯挡住了数倍于我的敌人,换来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

  从实现民族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从掀起改革热潮到决胜全面小康,在我们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理想信念如火炬,又如明灯,始终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激荡起矢志不渝、一往无前的强大精神力量。这个精神力量,激励着长征路上的红军一路向前,用鲜血染成了长征这条红飘带。

  “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面前。二十二载求学路,一路风雨泥泞,许多不容易,如梦一场。”

  这是前阶段火遍网络的中科院博士论文致谢的开头。我也斗胆仿照一下,虽然生在繁华盛世,没有经历太多挫折,也许人生阅历、人生高度仅仅是片面的。

  但着笔构思这篇稿子选题的时候,构思再三,把本人的理解融入到其中,可能会有偏颇,但是也代表着笔者当下最真实的想法。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再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众多精神中,归根到底就是一个精神,那就是爱国精神。

  从老革命者的长征精神、抗战精神;到国士的两弹一星精神、袁隆平精神;再到女排精神、抗疫精神;最后到我们近期的队伍教育整顿,都是爱国精神的具体体现。

  我们爱的是“大国要有大国的样子”的中国。这个“大”,不在于体量大、块头大、拳头大,而在于胸襟大、格局大、担当大。

  热爱我的国家,钟情于党的信念,视其为榜样,以身作则。一滴水珠的轨迹,也可以折射江河的奔腾;一朵花儿的绽放,也可以见证春天的绚丽。

  好儿女志在四方,有志者奋斗无悔!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宝山区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侯裕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