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范围内的预防犯罪活动及中国经验
——首届预防犯罪战略研究高峰论坛综述
2021-04-22 09:16:37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王顺安 李红梅
 

  首届预防犯罪战略研究高峰论坛于2021年4月10日召开。本次论坛以第14届联合国预防和刑事司法大会的召开为背景。论坛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了解与掌握第14届联合国预防犯罪和刑事司法大会相关文件和《关于推进预防犯罪、刑事司法和法治:努力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京都宣言》(以下简称《京都宣言》)的内容;另一方面是为了总结中国经验,更好地预防与打击犯罪、教育改造好罪犯,使中国的平安建设进一步地向前发展,更好地保障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全面实现,为人们的幸福生活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提出有力建议。参加论坛的有来自司法部预防犯罪研究所、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刑事司法系、北京大学法学院、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西南科技大学法学院的专家学者和部分学生以及来自多个实务部门的司法工作人员。

  一、关于第14届联合国预防犯罪和刑事司法大会及通过的《京都宣言》的特点

  每一届联合国预防犯罪和刑事司法大会都会有自己的主题和特点。在论坛上,专家学者们针对第14届联合国预防犯罪和刑事司法大会及通过的《京都宣言》以及所体现的全球犯罪治理趋势的特点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周勇研究员总结出了五个“关键词”的特点。第一个“关键词”——系统。他认为,从本届大会的主题来看,紧扣《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强调多方参与,主张将犯罪治理纳入更广泛的社会和经济发展背景下谋划和推进。即跳出犯罪治理范畴本身,从更宏远、更广泛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视野和背景下来讨论、考量预防犯罪和刑事司法工作。其理由是,犯罪治理与经济社会发展有密切关系和相辅相成。这种主张既有利于明确犯罪治理的职责使命,采用更为全面和综合的犯罪治理战略,也有利于帮助各方充分认识犯罪治理的作用价值,动员他们共同参与,纠正犯罪治理仅为警察部门或者刑事司法系统独有的认识误区,改变以往犯罪治理几乎都由刑事司法系统“单打独斗”的不利局面和惯性做法,形成合力,取得成效。第二个“关键词”——响应。表现为积极应对,不回避和躲避,突出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新冠肺炎疫情。《京都宣言》对新冠肺炎疫情反应的比较充分。新冠肺炎疫情危害的不仅仅是人类的生命安全、身体健康,还严重阻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加剧了贫困的蔓延。同时也对犯罪和犯罪治理带来了显著负面影响。另一个是新兴犯罪方式。有数据显示,在过去十年里,国际社会越来越关注网络犯罪、环境犯罪、贩运文化财产、贩运人体器官和伪造医疗产品、海盗等新出现和不断演变的犯罪形式。与传统犯罪相比,新兴犯罪具有利用现代技术、高利润、低风险等特点。第三个“关键词”——科学。主要体现在倡导循证的预防犯罪、成功做法和最佳实践。循证预防犯罪是20世纪90年代后兴起的一种新型的预防犯罪范式,是指遵循最佳证据进行犯罪预防,即将经过证明的最佳证据运用到犯罪预防政策制定、执行、评价的全过程和各领域。本届大会强调了在预防犯罪领域采用循证方法的重要性,指出越来越需要循证的预防犯罪战略和新的数据收集方法。第四个“关键词”——包容。《京东宣言》中包容一词的外延较为宽泛。《京都宣言》中的将性别视角纳入预防犯罪的主流、预防儿童和青年犯罪等内容体现的就是包容的内容。第五个“关键词”——创新。增强青年权能预防犯罪是一种思路创新,体现在增强青年权能以预防犯罪,通过改造和重新融入社会减少重新犯罪。还有一个措施的创新,核心是通过体育运动来帮助青少年提高抵御犯罪的能力。

  何显兵教授基于周勇研究员的五个“关键词”提出了自己的认识和看法。第一,系统。何显兵教授引用了李斯特的名言——“最好的社会政策,就是最好的刑事政策”,认为单纯的“任刑”无助于从根本上改善安全环境。犯罪根源于社会自身结构性问题,与人类社会相伴相生。犯罪的治理过程与社会的治理过程是一致的。治理犯罪必须要坚持系统的观点、整体的观点,而不能单纯地强调刑事政策、单纯地强调打击犯罪。群众路线是预防和治理犯罪最根本的策略。第二,响应。数字技术在犯罪预防和刑事诉讼中还需进一步开发。疫情期间,中国监狱作出了艰苦努力和伟大贡献,因此需要关心关注因隔离对监狱警察以及服刑人员带来的心理损害。另外,针对网络电信诈骗,有关部门也在积极响应采取最新的应对措施。第三,科学。循证式预防犯罪基于犯罪统计和数据的公布。学术界对犯罪学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有效的打击与预防策略,就需要大量的数据作为支撑,做出准确的、科学的犯罪趋势评估和判断,而这一切都基于犯罪统计系统。因此,在保障隐私的前提下呼吁及时公布这方面的数据。第四,包容。受害人的权益保护也是一种保护,不应异化为简单的讨价还价式的赔偿协议,既注重物质上的弥补,还要注意心理的抚慰。犯罪前科制度等有标签化的刑事政策应当反思。第五,合作。打击犯罪需要国际合作。犯罪是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问题。文化偏见不利于国家打击和预防犯罪,不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二、关于联合国预防犯罪和刑事司法大会的评价与展望

  联合国预防犯罪和刑事司法大会,是全球范围内最具影响力的有关预防犯罪和刑事司法问题及其政策性研究的,官方、半官方、非政府组织和专家学者个人等共同参加的论坛式盛会。任昕教授认为,联合国的犯罪预防和刑事司法大会不仅仅是提供一个论坛,更多的是让大家有机会都能够参与进来交流经验、互相学习。这其实是一个实际的全球协调犯罪预防和刑事司法改革的很重要的实体。这里面有很多的机构、功能、项目,而且联合国有很多的基金可以给各个国家进行项目研究,减少犯罪在各个城市、国家试点。但是,中国目前没有太多的获得这个方面研究基金。这说明中国在参加的层次上和程度上还有差距。其实,中国的犯罪预防与刑事司法改革有很多地方已经走在了许多国家的前列,但是中国传统观念有的时候影响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因此,应该改变一些传统观念,这能够让中国更多地参与到国际事务当中来。

  任昕教授提出了四点建议:第一,要学会利用联合国预防犯罪与刑事司法委员会等机构的各种研究基金;第二,正确对待非政府组织和民间组织,积极参与联合国预防犯罪和刑事司法大会;第三,建议国家的犯罪统计信息应当开放;第四,中国最好主动申请承办一次联合国预防犯罪和刑事司法大会。王世洲教授认为,我们应当积极组织参与联合国预防犯罪和刑事司法大会,力争在预防与打击犯罪方面使各国保持一致的步伐,要对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具有偏差的犯罪预防观点进行回应。周勇研究员认为,我们应当重视全球犯罪治理比较研究、重视借鉴国外法治有益成果和重视探索,宣传中国经验。

  三、关于学术交流与研究价值

  对第14届联合国预防犯罪和刑事司法大会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深入的了解,有利于我们了解全球范围内包括凶杀、贩运人口、偷运移民、贩运枪支、贩运野生动植物、有组织犯罪等方面的犯罪新趋势;有利于我们掌握《京都宣言》确定的,为了应对世界面临的各种新挑战(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危机)提出的以推进预防犯罪、刑事司法、法治、国际协作与技术援助等为主要内容的,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对策和行动。

  本届联合国预防犯罪和刑事司法大会审议的议题包括:预防犯罪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全面战略、应对刑事司法系统面临的挑战的综合办法、各国政府促进法治的多方面办法、开展国际合作并提供技术援助以预防和应对一切形式的犯罪等四个方面。这四个议题对推进预防犯罪、刑事司法和法治有重大意义。大会议题相应的讲习班包括:循证预防犯罪(有助于成功实践的统计、指标和评价)、减少再次犯罪(查明风险和制定解决办法)、教育和青年参与是使社会具有抵御犯罪的能力的关键、目前的犯罪趋势、最近动态和新出现的解决办法(特别是新技术作为犯罪的手段和打击犯罪的工具)等。这些议题和讲习班讨论的内容,是大部分专家学者和我国实务部门长期关注的问题,更是我国在预防犯罪和刑事司法领域面临的现实问题。

  王顺安教授认为,对联合国预防犯罪和刑事司法大会的名称、起源、参会者、筹备机构、功能作用、历届大会及通过的宣言、每届大会的格局和宣言的全球影响力等方面的全面了解,是我们采取有效的预防犯罪和治理犯罪的客观需要,更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预防犯罪和治理犯罪必须是站在全球的高度上进行,这是当前全球化形势下不可避免的趋势。在建设平安中国的过程中,我们在总结好中国经验的同时,还要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积极探索更多的预防和治理犯罪的新策略。

  (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


责任编辑:罗一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