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扬州邗江区沿湖村——
多业态发展 小康路更宽
2021-04-06 18:41:29 | 来源:人民日报 | 作者:何聪 姚雪青
 

  24岁的刘柳举起手机、戴上耳机,尝试用“一镜到底”的方式,呈现当地的湖光山色和人文风情。“欢迎来到直播间,这里是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方巷镇沿湖村,紧靠邵伯湖西岸。村里有三宝:虾米、芡实米、菱米……”

  两小时的网络直播,观看粉丝超过1000人次,带货农产品1850元。去年,刘柳从扬州大学毕业后返乡创业,和村里十来个人组成直播队,春天卖鸭蛋、夏天收莲蓬、秋天刻船雕、冬天晒鱼干,年销售额达80多万元。

  刘柳的家,是一个设计成渔船格局的两层民宿:“船头”宽敞,“船尾”窗明几净,“船舱”排列着长条桌椅。

  坐在“船舱”,刘柳的二爷爷刘忠香又想起逐鱼而生的日子,全家6口生活在一条1.6米宽、7米长的小木船上。“世上有三苦,撑船打铁磨豆腐!”他摊开一双布满老茧和冻疮的手,这双手曾在无数个夏日的傍晚撒网下簖,也曾在无数个冬天的清晨抹去竹竿上的白霜。

  沿湖村是个渔民村,村集体一度欠债20万元。2007年,沿湖村启动上岸定居工程。2017年,又启动退养还湖工程。到2019年末,最后一名渔民上岸。

  渔民上岸,生计怎么办?适逢扬州市开通“乡村游直通车”,沿湖村以邵伯湖美景、渔家美食为名片,发展乡村旅游,引来八方游客。

  刘柳的父亲刘德玉在40岁出头时开始创业。没有钱,就与人合伙分摊成本;没有场所,便把住家渔船拾掇一新;请不起厨师,就自己学习炒菜;外地游客要留宿,他又将屋子装修一番,办起民宿。慢慢地,生意渐好,2019年挣了10万元。

  去年年初,受疫情影响,沿湖村的文旅产业遇到困境。刚刚尝到成功喜悦的沿湖村人,一时又迷茫起来。

  像刘柳这样的青年一代,闯入了村党委书记刘德宝的视线。“父辈们丢掉捕鱼网,从湖上搬到岸上;年轻人接上互联网,从岸上走到网上。”刘德宝琢磨,线下游客来得少,就在线上做销售;大家缺经验,就请老师来教。

  在扬州职业大学教师的帮助下,村里开通了公众号、网店,成立了文旅公司,组建了网络直播队,在网上教做渔家菜、带货土特产。由此,沿湖村开始了第二次创业。

  人生中首场直播,刘柳和搭档提前做了功课,结果仍不理想。“准备的台词翻来覆去讲了个遍,仅吸引到15个粉丝、卖出去100多元钱的货。”

  怎么改进?姑娘们合计:村里的渔民来自各地,有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吸引人的渔文化故事。刘柳一家三代两次创业的经历,拿到直播间一讲,就有很多粉丝爱听……

  渔文化故事搭配当季农产品——摸出了门路,沿湖村的土特产开始在网上走红。刘德玉家滞销的鸭蛋一口气卖出去10万多枚;农户们也主动将虾米、鱼圆、咸鹅等农产品送上门。

  “最多时收购上百家的土特产,虾米收购价从每斤100元涨到120元,让乡亲们分享电商红利。”刘柳说,有手艺的老渔民还送来手工制作的香包、竹编等文创产品,请直播队帮着代销。

  从吆喝产品到吆喝风景,直播队越干越红火。游客们循着网线走进村子,餐饮民宿、民俗活动、节庆赛事,再度红火起来;清明节之前半个月,刘柳家的民宿就在网上预订一空。

  “今年已接待游客5万人次,预计全年旅游收入可达1600万元。”刘德宝介绍,通过拓展茶吧书屋、民宿客栈、创客课堂等多元载体,承接团建、研学、聚会等线上线下服务,沿湖村正打造乡村旅游多业态,让小康路越走越稳当。


责任编辑:罗一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