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明智。一部中国共产党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百年奋斗史,是一代代中华儿女接续书写的壮丽史诗。
学习党史,贵在感悟真理的力量。在20世纪初,各种思想、各种观念激荡杂糅,各类政治组织登场、谢幕,中国共产党何以能从泥沙俱下的洪流中,从千百政党团体中脱颖而出?为何那一代青年人前仆后继选择这个党?正是真理的感召力、吸引力。马克思主义这个强大的武器,一经共产党人自觉主动地运用起来,就倍显其在解决中国社会内忧外患、重重矛盾上的巨大威力,倍显其解放中国、改造中国的无限能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也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在党的领导下从草创到完善到提升,一步步发展壮大,越走越宽。重温党的奋斗历史,能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党所缔造的人民司法制度与旧社会司法制度本质区别在什么地方,何以百姓把苏区法院当成“我们的法院”,而非老爷们的“衙门”;更能让我们看到,马锡五审判方式是诞生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得到群众怎样的欢迎;还能让我们明晰,“枫桥经验”为何历久弥新,广受称道,成为中国之治的样本。有独特的思想支撑,才会有这些中国特色的法治创造。马克思主义的强大武器,加上一个坚持用以武装的政党的领导,使得这条法治道路行稳致远、蔚为壮观。这个道理,我们日用而不觉,唯其借助党史的浸润,能让我们从回望来路的过程中,感受出发点,感知那份初心。
学习党史,贵在感受澎湃的激情。今天的我们,似乎很难理解百年前那些青年人入党、为党工作所面临的困难和风险,更难以理解那些当年的“阔家子弟”何以放弃优渥的生活,选择“脑袋挂在裤腰带上”的生活。朱德老总,曾经的滇军将领,为了寻找党走了若干城市若干国家;彭湃,曾经的富家子弟,为了革命毅然与家人断开联系……他们在追求民族解放、建设一个新社会的崇高事业中真诚地奉献自我,把小我融入民族复兴这个大熔炉中。在共产党人心中,奋斗比享受更值得拥有。今天,我们或许更难理解,百废待兴的新中国,何以敢与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武装力量对垒。因为那一代共产党人相信:我们“钢少气多”,他们“钢多气少”。现在我们法院、法庭的现代化水平与日俱进,审判执行工作早已远离肩扛背挑、风餐露宿,但是我们的事业心是否还能初心如一?相信再读党史,答案会更明确、更坚定,那份投入人民司法事业的激情之火会熊熊燃起。
学习党史,贵在领略创造的痛快。毫无疑问,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创造型政党,是一个善于把不可能变成能的政党。“山沟沟里的马克思主义”,曾经受过不少嘲讽和质疑,但是沿着这个指导思想、这条道路走下来,成就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思想理论,及至今天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来没有什么救世主,中国革命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更是这一系列原创性作品之一。面对新时代的新矛盾、新需求,按部就班、墨守成规已经远远不够,迫切需要司法工作者大胆探索和创新,在紧贴国情、紧跟时代、紧扣法治中,找到提升质量效率的良方,找出公平正义的平衡点,回应人民群众的呼声期盼,创造出属于这一代共产党人、法院人的新辉煌。
走进党史,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先辈,面对自己;能让我们明晰历史传递的使命、民族赋予的职责、党交给的任务,在新时代的大潮中书写法院人的新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