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船营:联调和声韵 共奏和谐美
2021-02-01 08:49:47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王洁瑜 张泽龙
 

法官在“金融纠纷调解工作室”调解金融纠纷。姚远 摄

  静谧的松花江从吉林市区蜿蜒而过。因明清两代设立船厂和水师营而得名的吉林市船营区,就在夏有青山绿水、冬有玉树琼花的松花江畔。

  美丽的自然风光背后,这个人口近50万的老工业基地的老城区却也有必须面对的社会治理难题:商贸业集中带来的金融纠纷逐年攀升,城区改造导致的拆迁纠纷和物业纠纷集中,企业改制遗留下的大量劳动争议案件……老矛盾、新问题相互交织,时刻考验着地方治理的能力与智慧。

  时代命题呼唤使命担当。吉林省吉林市船营区人民法院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主动与司法局、工会、医调委、工商联、银行建立对接关系,横向搭建劳动、物业、医疗、民营经济、金融纠纷的“五大调解平台”,推进社区网格“微治理”,打造“1+N”无讼小区品牌,创建点单式专家调解服务,因地制宜、因事制宜开展多元解纷工作,走出了一条上添和气、下接地气的矛盾纠纷前端治理和多元化解新路。

  基层纠纷就地调打通末梢“微循环”

  “刘法官你来评评理,这事儿的责任究竟该咋划分?”2020年12月22日,在船营区港湾社区的一间办公室,张先生和李先生一见到船营区法院法官刘莹,就争抢着说自己的理儿。

  他们都是馨港湾小区的业主,张先生住楼上,李先生住楼下。李先生因家里卫生间棚顶漏水的责任划分问题与张先生红了脸。

  众所周知,基层是矛盾高发地,是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船营区下辖11个街道53个社区,业主与物业公司常常因服务不到位、物业费欠缴等问题闹上公堂。船营区法院近年受理的民事案件中,物业纠纷案件约占案件总量的五分之一,这类纠纷已成为影响基层和谐的突出问题。

  为此,船营区法院主动前伸解纷触角,在社区中建立法官说法工作室,在居民小区中设立小区物业调解委员会,法官和人民调解员定期“进室”“入会”普法、释疑、问案,采取“固定+灵活”“线上+线下”的方式为群众提供全方位的司法服务。

  为了不让问题“出门”,不让矛盾激化,船营区法院在辖区推行社区网格“微治理”,建立网格员联系住户机制,实行网格员“随手调”和联络制度,并开展“1+N无讼物业小区创建活动”,将人民调解、司法调解紧密结合,实现解纷工作全覆盖。

  与城区基层物业纠纷高发相比,农村是邻里纠纷、家庭纠纷、借贷纠纷、土地纠纷的多发地。因城乡改造,地处城乡接合部的船营区越北镇的土地确权、拆迁补偿等问题一度成为社会治理的难点,镇党委政府干部在处理这些矛盾纠纷时因缺少法律支撑常常感到力不从心。

  2019年,大绥河人民法庭“法官说法工作室”和巡回审判点进驻镇政府的矛盾纠纷处理室,法庭派出有35年基层工作经验的老法官“坐镇”,很多让镇党委政府“挠头”的信访案件经法庭调解息诉罢访。

  人民法庭是司法服务延伸到农村的触角,按照止矛盾于未发、化纠纷于萌芽的诉源治理思路,大绥河法庭先后在下辖乡镇设立了6个“法官说法工作室”和4个巡回审判点,将“坐堂问案”转向巡回审判、巡回调解。

  越北镇党委副书记周兆志由衷地感慨道:“‘法官说法工作室’降低了群众享受司法服务的门槛,矛盾纠纷产生在哪里,法官普法、化解工作就做到哪里,这帮助党委政府解决了许多信访难题。”

  行业纠纷行家调省时省力提质效

  李健华是船营区法院医疗纠纷案件审理团队的法官。她介绍,医疗纠纷专业性强,一旦走诉讼程序,耗时费力费钱,常常会让当事人心力交瘁。那么,化解医疗纠纷这类行业纠纷有没有更加便捷的路可走呢?市民尚女士的经历给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个肯定的答案。

  2020年6月,尚女士因做股骨头更换手术,与吉林市某医院产生纠纷。在船营区法院法官的指导下,她在该院行业调解专家库中,选择了吉林市医调委的一位专家进行诉前调解。最终,她没花一分钱,仅用一个月就与医院达成了调解协议。

  从花钱打官司到不用交一分钱就达成诉求,船营区法院与吉林市医调委搭建的医疗纠纷调解平台,不仅为当事人节省了大量的时间、金钱成本,更节省了无法用物质来衡量的精神成本。

  在医疗纠纷行业调解成功经验的鼓励下,船营区法院陆续将其他专业性较强的金融纠纷、民营经济纠纷等纳入行业纠纷调解范畴,先后与工商联、银行等单位建立纠纷化解共建机制,在诉讼服务中心建立相应调解室,选用30多名法律专家、业内权威人士组成行业调解专家库。当事人遇到行业纠纷,可以自主“点单”,从专家库中选择调解员开展调解工作,实现了专业纠纷专人解、行业纠纷行家调。

  2020年受疫情影响,船营区金融纠纷案件增多。船营区法院发挥行业调解优势,前置金融债权追索节点,最大限度压缩程序流转时间,成功调解民营经济纠纷509件、金融纠纷109件,提高了债权实现效率,保障了地方经济健康发展。

  群体纠纷联合调维护权益促和谐

  数月前的一天,船营区法院诉讼服务中心门前一下子来了几百名群众。原来,他们都是某健身馆的会员,花钱办了卡,健身馆却突然宣布停业。大家认为不能吃这哑巴亏,义愤填膺地想让法官帮助他们讨说法。

  这起纠纷涉及400多人,虽然每人涉案金额都不多,但还是引起了法官王鹤霏的重视。经过调查,她得知健身馆经营者是个90后创业者,受疫情影响经营出现了困难。从双方各自利益角度考虑,王鹤霖认为这起纠纷更适合诉前调解。

  于是,她联合驻院人民调解员,在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后,让当事双方坐到一起,讲清法理,说明利害,逐渐让双方从最初的剑拔弩张转变为后来心平气和地达成调解协议,避免了一起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联合调解,是船营区法院面对涉及人数众多的群体性纠纷案件时常用的工作方式。

  2020年初,某木业公司30多名职工拉着上访条幅找到船营区总工会,请求“娘家人”帮助他们讨回企业拖欠的工资、社保和公积金。负责接待的船营区总工会副主席李冬梅,将这起劳动争议案件转交到船营区法院“劳动纠纷化解中心”。

  考虑到案情复杂,又涉及职工切身利益,法院受理后迅速开通“绿色通道”,同时启动联合化解机制。经法院、工会、劳动仲裁部门共同努力,30多名职工的合法权益很快得到有力维护。

  两年来,船营区法院变“各自为战”为“合成作战”,通过做强人民调解、做实行业调解、做优司法调解,建立起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多元解纷新路径,形成以法院为主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多层次、全方位、点面结合的“大调解”格局,大量纠纷在诉讼前端得到有效解决。2020年,船营区法院被最高人民法院评为“全国法院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先进单位”。


责任编辑:刘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