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非遗“撞”上直播
2020-11-27 14:10:39 | 来源:河南日报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它既是历史的活化石,又是文明的基因库,凝结着中华传统文脉的智慧结晶。

  非遗的活态保护和传承,离不开传播和共享。但是,曾几何时,由于传播渠道有限和宣传手段匮乏,非遗一度“养在深闺人未识”,很多从业者陷入了困境,养家糊口都成了问题,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也完全没有接触非遗的“窗口”,更谈不上兴趣。于是,越来越多的非遗传承人和文化爱好者开始思考如何使非遗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所幸,互联网时代到来了,在国家、政府的大力扶持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推动下,非遗迎来了新生。

  今年6月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响应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的号召而开通抖音官方号“河南非遗”之后,收获了意外之喜。相关负责人尚雨田介绍,账号开通之初邀请知名主持人韩佳、网络红人晓璐和四位非遗传承人进行的两场直播带货活动,播放量、点赞量和销售额的数据都相当不错,不久之后集中推送的戏剧和曲艺类视频也快速吸粉。“成绩最好的是一个由年轻人演唱的传统曲艺作品《小黑驴》,播放量接近20万次。”尚雨田说,“咱们河南真是戏剧曲艺大省,播出这些视频以后,粉丝黏性也比较高,现在每次放出视频,播放量都会很快上升到两三万次左右。”目前,省非遗中心正在尝试与一些科技公司和专业团队进行沟通和合作,他们也希望有更多的非遗传承人加入进去。

  而在民间,也有越来越多的“大V”涌现出来,在抖音、快手等平台上搜索“河南非遗”字样,会发现很多号表现亮眼,比如“舌尖上的开封”“寻味鹤壁”等,发布的作品点赞量少则上千,多则数万。通过平台私信,记者联系上了“寻味鹤壁”的视频指导、80后小伙儿段红涛。目前,他们的团队有5人,分工明确,今年4月份开始做直播和短视频。“我们想通过互联网的力量,把家乡的美食尤其是非遗类美食挖掘出来,把它们和背后的故事传播出去,也让网友了解到餐饮创业人的不易。效果挺好,作品最高的播放量在100万次以上。”段红涛介绍,一般来说,团队会先拍摄店内环境和拿手的美食,再拍摄店铺老板的故事,一段短视频,常常要拍一到两天,“最大的困难是,我们录制的这些老板都是普通人,面对镜头难免会紧张,这就需要很大的耐心跟老板沟通。不过,这也在无形中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感,比较接地气。”让他们感到欣慰的是,很多铁粉会根据他们拍的店家挨家挨户去品尝,甚至有粉丝开玩笑说:“你们能不能更新慢点,我们都吃不过来了!”

  当然,也有越来越多的非遗传承人在主动“出击”。洛阳市洛宁县素有“北国竹乡”之称,竹编历史悠久,2015年,洛宁竹编入选第四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家住陈吴乡大原村的传承人张永杰今年已经72岁,他15岁开始学习竹编,上世纪八十年代曾出国交流。曾经,在他的带动下,100余户贫困户通过竹编手艺脱贫。后来,竹编市场一度“沉睡”了,当地不少像张永杰一样的手艺人因为没有订单离开了这个行业。直到有一天,他在年轻徒弟的推荐下“发现”了短视频平台——视频里,青色的竹篾在飞舞,背景音乐是时髦的流行音乐,评论区里“666”像波浪一样涌起。目前,这门隐藏在山村里的手艺吸引了10万余“老铁”的关注,几乎每天都有新鲜出炉的竹编制品从村里发出,发往全国各地。曾经的手艺人们,也渐渐地回来了……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改变就这样发生了。在几十秒的短视频里,一个个看似“高冷”的非遗项目被消解成了鲜活的制作和展示环节,粉丝们仿佛就站在非遗传承人面前,听得到他们的呼吸和心跳……

  一份平台数据报告显示,在非遗题材的短视频下面留言的,其实大部分都是年轻人。在流量的加持下,非遗文化乃至优秀传统文化不仅“飞入寻常百姓家”,也俘获了年青一代的心。

  随着5G时代的到来,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非遗会走进更为广阔的天地。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守卫那份独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倔强和骄傲。


 
责任编辑:王娜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