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社会呼唤更多人文关怀
2020-11-27 10:57:19 | 来源:经济日报 | 作者:顾阳
 

  很多老年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不懂移动支付,被寄予厚望的技术进步不仅没能带来便利,不经意间还成了他们生活中难以跨越的“门槛”,特别是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驱动线上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让“数字鸿沟”问题进一步凸显。要想真正消除“数字鸿沟”,需要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用更多的人文关怀推动形成从政府部门到企业、从社会到家庭齐谋划、共参与的良好氛围

  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重大进步,总是伴随着技术上的重大突破,数字时代也不例外——数字技术带来了丰富的应用场景,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彰显了巨大力量,以至于“数字赋能”已成为当下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适应数字化生活、享受数字化便利并非难事。然而,我们还要面对这样一个基本现实:一端是日新月异的技术创新,另一端却是持续增长的老龄化人口,横亘其间的“数字鸿沟”正不断被拉大。

  现实生活中,很多老年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不懂移动支付,被寄予厚望的技术进步不仅没能带来便利,不经意间还成了他们生活中难以跨越的“门槛”,特别是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驱动线上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让“数字鸿沟”问题进一步凸显。如何让逾2.5亿老年人共享数字便利,事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成色”,也是考验社会治理水平的一个新课题。

  民有所呼,政有所应。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不仅回应了社会关切,还就出行、就医、消费等与老年人生活息息相关的重点领域给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收获了无数“点赞”。

  当然,指望通过一纸文件就把老年人遭遇的智能技术问题全部解决,是不切实际的。需要指出的是,数字技术还在不断地迭代升级,未来数字化应用还会更多更细化,要想真正消除“数字鸿沟”,需要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用更多的人文关怀推动形成从政府部门到企业、从社会到家庭齐谋划、共参与的良好氛围。

  从政府层面看,要进一步深化对数字化社会公共领域、公共资源、公共产品的认知。从数字经济的实践看,商业性力量一般会先于政府介入社会发展各领域,这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也最大程度上节约了公共资源。但要看到,商业逐利的本性往往会导致过度竞争,诸如此前广受诟病的“算法”推荐、大数据“杀熟”等现象。对此,政府要及时伸出“有形之手”予以矫正,同时为特殊群体更好融入数字化社会给予更多帮扶。

  从企业层面看,应鼓励从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市场推广等方面融入更多人文关怀。数字技术带来了速度和效率,但老年人不应成为数字化红利所遗忘的群体。从另一个角度看,老年群体也是数字化时代一支潜在的消费力量。有预测显示,“十四五”时期,我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针对这一群体的数字化应用市场将是一个极具潜力的新增长点。在今年进博会上,智能血糖仪、数字监护设备等“银发产品”备受关注就是佐证。

  从社会层面看,要把促进老年人融入数字化社会作为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重点,弘扬尊重和关爱老年人的社会风尚。要针对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困难,组织行业培训机构和专家开展专题培训,强化基层社区为老服务的能力,在政务服务、医疗挂号、银行网点、公园场所等预留“缓冲地带”,用有温度的服务取代冷冰冰的技术“一刀切”,为老年人去掉数字化链条上的盲点。

  刚刚闭幕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发展论坛”,发出了“数字赋能、共创未来,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呼吁,老年人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上同样不能缺席。人口老龄化将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我国的一项基本国情。在这种形势下,以更多人文关怀畅通数字技术与人口老龄化之间的连接,合力推动数字化社会与“银发浪潮”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将是一项长期任务。


 
责任编辑:王娜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