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分钟生活圈”值得期待
家门口随时可达的小型公园、时尚街区、文化服务站等社区生活设施,直接影响着自己的体验感和幸福度。通过一系列城市微更新,上海正不断打造出这样的公共空间,形成“15分钟生活圈”。这些公共空间有的看似并不起眼,可实地探访后却发现别有洞天,令上海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处处是景、时时宜游、主客共享”的都市型大景区。(解放日报11月6日)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世博会的口号,文明城市的标准。打造市民家门口无处不在的好去处,更是一个文明幸福美好城市的标准,如今随着上海10分钟文化圈、10分钟体育圈的建成,园林绿化城区和环保模范城区的相继达标,黄浦江、苏州河60公里的漫行步道和各个区的健身步道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资源配送下沉,市民公共空间的数量和活动品质不断提升,城市经济实力的提高,推动高品质生活的体验感,成为越来越多市民大众的生活常态。
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便民、利民、惠民,从社区最基层开始,打造多元体验场所,满足各式人群需要,涵盖文化娱乐,体育健身、休闲放松功能,是“15分钟生活圈”的基本理念,能够创建为市民提供更加便捷的生活环境,还能融合传统时尚海派文化内涵,顾及老龄化城市实际,兼顾商旅文都市旅游特色。
今年沪上参评的124处公共空间中,市民家门口的小型绿地、文化体育园、文创园区、工业旧址更新项目名列其中,是去年上海评选出全域旅游特色示范区域的一种补充和拓展,从市级范围的历史风貌街区、特色休闲街区、特色旅游村、郊野公园四大类型,延伸到今年“家门口的好去处”的第五种类型,强调“微空间、微旅游、微度假”概念,注重公共空间的亲民性和便民性,可以说更接地气,更贴近市民生活,进一步印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的实践和追求。
如果说市民需要是政府服务的第一追求,那么应时应地、与时俱进提供符合时代潮流和市民生活的便捷空间场所,是创建一流领先公共空间的基本要求。《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提出打造“15分钟生活圈”要求,契合未来发展要求,更符合市民对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优化市民基本生活及工作休闲学习需求的复合社区内涵标准,今后势必成为改善城市生活、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基本载体。
期待这次沪上举办的“家门口的好去处”评选,引导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视角下移,范围扩大,把“五个中心”创建,与申城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红色文化特征,科学有机融合起来,不断提升城市品质,优化生活质量,让更多市民和游客受益,居民生活的更加健康快乐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