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D“配起来”更要“用起来”
2020-10-29 08:44:18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房清江
 

  为保障民众生命安全,完善轨道交通急救设备配置,健全突发事件应急救治机制,10月27日,北京市启动轨道交通车站配置自动体外除颤仪(简称AED)工作。到2022年年底,北京市所有轨道交通车站将实现AED设备全覆盖,一线站务人员培训取证率达80%以上。

  有关AED在公共场所推广普及的呼吁由来已久,逐步成为普遍共识,高铁、地铁、机场、体育馆等场所AED已成标配,整体带动AED在公共场所“配起来”的趋势可以预期。

  AED“配起来”不能只是装饰,急救设备还得服从急救时效的需要,公共场所配置AED的数量、放置的地点、具体指示标识等等,要保证人们能在“黄金四分钟”内能便利获取。配要配得科学,要形成通用的标准与规范。

  急救终究离不开“人”这个决定因素。目前,市民对AED的知晓率低,敢用、会用的更少。AED配而用不了,再牛的神器也发挥不了作用。所以,除了在公共场所普及AED,还要让人们能“用起来”。

  一方面公共场所要把急救服务引入场所,纳入到服务中统筹考虑,配套专兼职的急救队伍,特别是地铁客流的庞大流量,专门的急救服务未必能够满足就近随时的需要,如果能够把更多工作人员经过专门培训武装起来,成为兼职的急救人员,其应急效率就会倍增,此次北京要求轨道交通一线站务人员培训取证率达80%以上,是有力举措。

  另一方面急救能力向人群的延伸也相当关键,要让公共场所AED成为多数人能用的设备,会用的人多了,自然会实现效能的最大化。此外,公共场所也要有作为,可以针对场所人流集中与流动特点,将急救技术融入场所的宣传中。

  只有设备配齐了,人们会用了,神器才有用武之地。


 
责任编辑:刘泽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