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攻坚,让公平正义在“最后一程”触手可及

2020-10-25 08:59:36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姜佩杉
 

  一份判决书,承载世间万象——

  可能是劳动者来之不易的工资,可能是手术台上急需的救命钱,可能意味着一个企业的起死回生,也可能承载了贫困户脱贫的希望。

  然而,要实现公平正义,一纸文书远远不够。“老赖”千方百计逃避责任,法院查人找物上天入地,好不容易找到可执行标的,变现又成为难题……

  重重障碍谁来破除?如何破除?

  公与平者,国之基址。“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十三五”规划的指导思想之一,更是人民法院的神圣使命。判决能否执行到位,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社会和谐稳定,事关法律尊严和司法权威。

  五年来,为保障当事人尽快兑现公平正义,全国法院在解决执行难的道路上驰而不息。一场又一场如火如荼的专项执行行动,织就天罗地网;大刀阔斧、与时俱进的执行机制改革,让“老赖”无处遁形;千千万万披星戴月的执行干警,用日复一日的汗水,换来了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赞许。

  成果——“基本解决执行难”任务如期实现

  2016年3月13日,春寒料峭。

  “用两到三年时间基本解决执行难问题,破除实现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藩篱。”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最高人民法院向执行难全面宣战。

  这是一张明确的时间表和任务单,更是全国法院对人民群众许下的庄严承诺。

  剑锋所指,尽锐出战。全国法院干警众志成城、披荆斩棘,向执行难吹响决胜号角。

  “江淮风暴”“草原风暴”“百日执行风暴”“燕赵利剑”“联合利剑”……在各省市尽锐出战的专项执行活动中,一件又一件“骨头案”被啃下、“钉子案”被拔除;

  党委领导、政法委协调、人大监督、政府支持、法院主办、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综合治理执行难工作格局”,同频共振摧垮“老赖”心理防线;

  《执行聚焦》《庭审现场》“决胜执行难”“正在执行”……一场场全媒体直播,聚焦抓“老赖”,吸引了上亿网友的目光,赢得了人民群众有目共睹的认可。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

  为如期实现“基本解决执行难”目标,全国近4万执行干警牢记初心使命、忠诚履职尽责。

  侯铁男、党勇、任乙丰、安光明、任继军、伍彤、徐文娟、徐章俊……在这场向执行难亮剑的行动中,有的干警倒下了,但公平正义却在人民群众的心中站得愈发坚挺。

  2019年3月12日,又是一个春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听取审议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1936.1万件案件得到执结,同比增长105.1%;4.4万亿元执行款实际到位,同比增长71.2%;366万人迫于压力自动履行义务;1.3万人被判处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

  “基本形成中国特色执行制度、机制和模式,促进了法治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基本解决执行难’这一阶段性目标如期实现。”首席大法官的声音响亮而有力,国家最高议事殿堂的掌声热烈而持久。

  经验——以信息化建设为抓手实现执行工作深刻变革

  回望当初,“用两到三年时间基本解决执行难”一声令下,全国法院誓要打赢这场攻坚战。但如何才能更好更快地让人民群众得到公平正义?这个问题曾让广大执行干警辗转反侧。

  “十三五”规划中多次提到信息化。找准思路,才能有的放矢。

  “要坚持以信息化建设为抓手,着力强化执行规范化建设和专业化建设,切实完善执行体制机制,努力实现执行工作各个领域的深刻变革。”2016年5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关于落实“用两到三年时间基本解决执行难问题”的工作纲要》如是强调。

  传统执行管理模式、执行查控模式、财产变现模式,主要靠的是人;信息化执行让数据“跑”起来,不仅透明公开,而且短时间内便可做到人、财“一网打尽”。

  狭路相逢勇者胜,勇者相逢“智”者胜。

  ——执行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基本实现对执行案件、事项、人员的扁平化、集约化、可视化管理,真正实现执行管理“一竿子插到底”;

  ——全国四级法院统一的办案系统和执行公开系统,规范执行办案标准和流程,强化关键节点管控,打通数据壁垒,向全社会公开执行信息;

  ——执行办案辅助系统中的网络查控、评估拍卖、信用惩戒、执行委托、移动应急响应等,有效解决查人找物、财产变现难题,让失信被执行人“一处失信、处处受限”。

  在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上,失信被执行人、限制消费人员、网络拍卖等数据每日滚动更新。截至今年10月13日,公布中的失信被执行人近607万,网络拍卖节省当事人佣金达401亿元以上。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在执行工作中的进一步运用,执行信息化正在向智能化升级。2019年10月,北京互联网法院在办理一起网络侵权纠纷案件时,采用区块链智能合约技术实现执行“一键立案”,标志着司法区块链智能合约应用的切实落地。

  使命——坚定不移向着“切实解决执行难”目标奋勇前进

  “基本解决执行难”实现后,执行攻坚能否持续?有人曾尖锐地指出。

  行百里者半九十。实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切实解决执行难”目标,人民法院仍需久久为功。

  2019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紧锣密鼓,印发指导未来5年执行工作科学发展的统领性文件《关于深化执行改革健全解决执行难长效机制的意见》,确保攻坚之后标准不降、力度不减。

  为贯彻落实好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出台的“1号文件”《关于加强综合治理从源头切实解决执行难问题的意见》,最高人民法院带领全国法院不断谋求突破:

  ——坚持刀刃向内,进一步强化执行工作系统管理水平:2019年10月,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对执行工作实行“一案双查”的规定》,完善“一案双查”工作机制,确保执行工作更加严格规范;

  ——转变执行工作理念,由过去的惩戒为主变为惩戒与激励并重:浙江宁波、福建宁德等法院推行自动履行正向激励机制,促进自动履行率大幅提升;

  ——破解“僵尸案件”,推动建立个人破产制度:浙江温州地区使用“个人债务集中清理”的概念,深圳也已经开展了个人破产的地方立法;

  ——强化善意文明执行理念:2019年底,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在执行工作中进一步强化善意文明执行理念的若干意见》,最大限度减少对被执行人合法权益造成的不利影响。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最高人民法院第一时间下发《关于做好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期间执行工作相关事项的通知》,指导全国法院统筹做好疫情防控期间的执行工作。

  得益于法院长期以来建立的执行机制和执行信息化系统,执行案件数量仍处于高位运行态势,做到了防疫不松懈、执行不“停摆”。1月20日至3月16日,仅浙江法院,就通过移动执行结案2.62万件,当事人足不出户领取执行款2.73万笔,金额合计28.19亿元。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五年来,从“基本解决执行难”的胜利到“切实解决执行难”的新征程,人民法院从未放慢步伐。为了公平正义能够让老百姓触手可及,执行工作必将走得更快、更稳、更远。


 

 

 
责任编辑:刘泽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