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海映日月,八水绕京华。登上景山俯瞰北京,恢宏的故宫城楼巍峨耸立、清亮的北海碧波荡漾、苍翠西山延绵不断……
8月30日,《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正式公布,建设政务环境优良、文化魅力彰显和人居环境一流首善之区的美好蓝图,正徐徐打开。至此,首都功能核心区迎来历史性新起点,首都北京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
大国首都开启历史性定位
巍峨紫禁屹东方,十里长街映京华。
展开京畿地图,1.6万平方公里的燕京大地,“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结构正在成型,构建着千年古都城市发展新格局。
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李晓江说,首都功能核心区控规编制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关系北京城市发展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考察北京,提出“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个重大问题。
建设首都,规划需先行。
2017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北京城市发展新的蓝图正式确立。
2018年12月,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复《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6年—2035年)》,标志着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迈出了新的重要一步,其将与河北雄安新区共同建成北京新的“两翼”。
2020年8月,《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得到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复,成为未来首都功能核心区的总纲领、总指南。
“首都功能核心区控规的发布,在首都建设和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开启了核心区建设、发展与治理的历史新纪元。”北京市西城区委书记卢映川说。
这是新的战略定位——首都功能核心区是北京城市空间结构中的“一核”,未来要将这“一核”建设成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载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地区,展示国家首都形象的重要窗口地区。
首都功能核心区总面积约92.5平方公里,包括东城区和西城区两个行政区。编制核心区控规,不仅让北京更好地保障中央政务功能,也从根子上保护北京老城。
“控规深刻把握‘都’与‘城’、保护与利用、减量与提质的关系,统筹考虑了政务功能保障、疏解减量提质、老城整体保护、街区保护更新、民生改善和城市安全等六大方面。”首规委办主任、北京市规划自然资源委主任张维说。
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全程参与规划编制的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石晓冬说,规划部门对核心区约200万常住人口,3.6万宗各类权属的土地,甚至1万多棵古树,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针对核心区人口、用地、建筑之间复杂的逻辑关系以及空间资源非常有限的特点,建立“以时间换空间”的规划思路,不断优化提升首都功能。
翻开核心区控规文本:
——创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首善之区。
——营造优良的中央政务环境。
——建设弘扬中华文明的典范地区。
——建设人居环境一流的首善之区。
——保障规划有序有效实施。
以“两轴(长安街和中轴线)、一城(北京老城)、一环(沿二环路的文化景观环线)”作为核心区骨架,突出老城历史格局,推动老城内外和谐发展,融汇历史人文景观和现代化首都风貌,塑造平缓开阔、壮美有序、古今交融、庄重大气的总体城市形象……美好蓝图,徐徐打开。
首善之区迎来发展新目标
从2017年开始,历经近3年奋战、十九轮精打细磨,万众瞩目中,首都功能核心区控规终于出炉。
这是新的发展目标——建设政务环境优良、文化魅力彰显和人居环境一流的首善之区,成为纲维有序、运行高效的国家中枢,古今辉映、礼乐交融的千年古都,舒朗庄重、蓝绿环抱的文化名城,功能融合、内外联动的宜居城区,和谐宁静、雅韵东方的人居画卷。
——纲维有序、运行高效的国家中枢。
首都功能核心区是政治中心的核心空间载体,未来将以长安街为依托,优化中央政务功能布局,高水平服务保障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工作和重大国事外交活动举办。强化长安街沿线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的核心功能。
张维说,中央政务功能布局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历经70多年发展,逐步形成了以中南海-天安门地区为核心,沿长安街等主要干道布局的方式。中央政务功能向长安街沿线相对集中布局既是历史的延续,也是对中央政务功能的优化。
——古今辉映、礼乐交融的千年古都。
两轴统领、四重城廓、六海八水、九坛八庙、棋盘路网……控规将加强格局保护作为老城整体保护最重要的任务,提出综合运用多种手段,进一步强化老城空间的整体性。
“北京老城和世界很多城市不同,是从一开始就按规划建造起来的,因此保护要特别注重整体性。首都功能核心区控规强调整体保护,并给出准确鲜明的判断价值,是一个重要的突破。”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说。
——舒朗庄重、蓝绿环抱的文化名城。
林白水故居成了椿树书苑,临汾会馆辟为展现会馆发展史的专题博物馆……在北京,越来越多的文物正得到活化利用。
10条文化探访路、15片文化精华区、36条景观视廊……在尽显古都文化、现代文化、京味文化和红色文化的同时,棋盘式的林荫街巷与小微绿地相互交错,一个与自然山水相融、和历史文化交相辉映的公共空间体系正在形成。
石晓冬说,控规共明确了11类保护对象,历史文化街区从占核心区总面积的22%提高到26%。接下来,将逐批公布历史建筑名录,通过历史文化资源的展示和利用,生动讲述好老北京的故事。
——功能融合、内外联动的宜居城区。
控规一方面在居住环境中,强调更新改善的可持续性,以申请式改善、共生院模式让胡同里的老街坊过上现代生活。另一方面,提出以存量挖潜、时空共享的方式,探索有限空间内高品质公共服务供给。
“51个百姓服务中心每平方公里至少一个,蔬菜网点达到512个,养老驿站49个,阅读空间30余个,62处口袋公园……”卢映川说,近年西城区在疏解整治的同时,居民生活便利性也充分得到保障。
李晓江认为,“有活力”是未来核心区的关键词之一。首都功能核心区未来不仅有优质的人文环境,便利的交通区位和品质的文化氛围,还会成为重要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和文化创意地区。
——和谐宁静、雅韵东方的人居画卷。
“双控四降”,核心区逐步“静”下来。
到2035年,首都功能核心区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170万人左右,地上建筑规模控制在1.19亿平方米左右。到2050年,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155万左右,地上建筑规模稳定在1.1亿平方米左右。
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首都功能核心区控规的编制工作由首规委专家、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咨委专家、名城委专家领衔,清华大学等21家设计单位共同参与,北京市、区各部门也从规划实施角度参与到规划编制中,协助开展多规合一、多维校核。
在编制过程中,吴良镛、徐匡迪等49位不同领域专家学者提出近300条意见建议,2019年底公示1个月后,社会各界共提出1269条意见。
千年古都迈向新起点
2020年伊始,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向城市公共卫生管理发起了一场大考。在首都功能核心区控规的批复版中,特别增加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相关内容。
“疫情让我们认识到在首都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过程中,还有许多要改善的地方。”石晓冬说,因此专门补充了重大疫情防控的机制内容,把健康理念贯穿到核心区。
首都功能核心区的美好蓝图已清晰展现。张维说,近日首都功能核心区控规得到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复,意味着首都规划体系的“四梁八柱”已初步形成,首都规划建设从此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规划新理念,构建更加高效的首都治理体系。
公共事务用地、时空多元共享、健步悦骑、韧性城市……为进一步提升治理能力,控规中采用了不少反复打磨、精心设计的创新之处。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核心区规划所所长廖正昕说,以往土地规划用途的变更需要严格的程序,控规中首次提出“公共事务用地”概念,可以灵活地转化幼儿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居民所需所盼的公共需求。
规划新发展,始终贯穿“人民至上”的理念。
到2035年,基础教育设施千人用地面积不低于2218平方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全民健身设施15分钟内步行可达全覆盖,社区养老服务驿站10分钟步行可达基本全覆盖,人均公共绿色空间面积提升至8平方米……
“要践行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控规对人民关切的就业、教育、医疗、养老、住房、交通、环境等问题,一一提出方案。
规划新起点,打造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历史性一刻。
为了配合首都功能核心区控规的出台,北京市正在研究制定《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三年行动计划(2020年-2022年)》,保障核心区控规落地实施。
北京市东城区委书记夏林茂表示,下一步东城区将严格落实控规要求,优先保障中央政务功能,进一步开展背街小巷精细化提升,最大限度保护老城风貌,使控规真正地推动下去、落到实处。
深入实施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和首都功能核心区控规,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对统筹好疫情防控和首都规划建设工作,对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意义重大。
控规不仅是首都发展的新起点,也将对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的功能定位全面带动提升。
李晓江说,6年多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有序推动,实现了交通互联互通、大气共治、产业结构调整等重要突破。北京城市副中心、河北雄安新区和首都功能核心区相关规划的落地,将推动人口和经济重新优化布局,进一步完善未来空间体系。
百炼成钢,千年立城。
北京市委书记蔡奇说,要紧紧围绕首都功能核心区定位,坚定树牢“红墙意识”,高标准实施好核心区控规,全力服务保障首都功能。
首都功能核心区的发展潜力和澎湃活力正蓄势待发。大国首都踌躇满志,奏响最华美的时代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