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进入最后冲刺关头,记者在调研采访中发现,不少基层干部压力很大。到底哪些事挤占了他们用于抓落实的时间和精力?大家反映较多的有三点:“以会议落实会议”和“陪会”现象未得到根本好转,督查检查过频问题屡禁不止,干部身兼数职太疲惫。(6月30日,新华网)
据报道,在有的地方,相同内容的会议,从中央到省、到市县、甚至到乡镇,层层开会,而且动辄要求各部门“陪会”;有的地方设置“办公室”过多过滥,导致基层人员身兼数职难以应付;有的地方,只要听到有检查,立马组织基层干部开会研究,更有甚者,一个星期有三天都在开会。基层干部整天忙着开会、写材料、迎接检查,根本没有时间进村入户、访苦问贫,也没有时间推动具体的脱贫攻坚工作落实。因此,要持续为基层松绑减负,让基层干部有更多的时间扛起攻克一道又一道“贫困堡垒”,冲刺“最后一公里”。
就业扶贫,需要基层干部腾出精力和时间。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国家发展的基石,而解决好搬迁群众的民生工作,关乎脱贫成色、群众利益,也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想要搬迁群众“稳得住”,就要解决好其生计问题,抓好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建设。而这就需要基层干部收集就业需求、开展针对性培训、寻求和对接相关企业、拓宽稳定就业渠道等,这些工作并非能够一蹴而就。如果让基层干部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参加应景造势、走过场、不解决问题的会议上,甚至身兼数职,那么在就业扶贫上可能就会滋生形式主义。要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住得下”,就必须要真抓实干,革除就业扶贫中的形式主义。
产业扶贫,需要基层干部久久为功。扶贫扶长远,长远看产业。产业扶贫是实现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尤其脱贫攻坚收官之年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各项工作任务更重、要求更高,而且很多产业扶贫项目的推进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想要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广大基层干部就必须扑下身子,多到田间地头,凝心聚力地帮贫困群众“把脉”,精准发力,走出稳增收的新路子。如果在冲刺阶段,把时间和精力用在“文山文海”、应付过频的督查检查上,那么可能就会出现“一刷了之”“一入了之”,甚至搞“虚假脱贫”“数字脱贫”等。
答好脱贫攻坚“收官卷”,需要创造条件落实基层松绑减负,让基层干部能专心“应战”,坚决防止各种形式主义及变种问题反弹,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和施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