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生鲜、线下商超不断丰富居民的“菜篮子”,那些隐藏于上海繁华闹市中的小菜场,也经历了一波“改头换面”的升级潮。精细化的城市治理让小菜场彻底告别了脏乱差,但骨子里的平价与亲民,也让市井中的烟火温情始终留在了这里。
“菜场的核心还是一个‘菜’字,老百姓需要的无非就是方便与平价。”上海万有集市中心菜场陆家嘴店店长陈仲翼说。在寸土寸金、繁华的浦东新区陆家嘴,令人难以想到的是,买菜曾是困扰着居民们的“老大难”问题。
“这里商圈繁华,商场不少,但就是不太接地气。”住在陆家嘴街道已经20多年的华阿姨感叹道,“陆家嘴不光有高档住宅,也有好多建了几十年的老旧小区,虽然这里精品超市、进口生鲜不少,但过日子不可能不看菜价,以前为了买便宜一点的菜就得跑远路,来回最少花一个小时,遇上家里突然来客人或者是下雨天的时候,就想着家门口有个平价点的菜场就好了。”
于是,一个坐落在陆家嘴的新型菜场——万有集市应运而生了。不同于刻板印象中的传统菜场,一走进万有集市,人们脑海中立刻蹦出了“小而美”这三个字。装修有着精心设计的时尚感,夏季室内外的温差也让人以为走进了开足冷气的商场,但每个摊位前讨价还价的声音提醒着你,小菜场的“精华”还在。
“杀价的快乐是在生鲜商超里买菜所体会不到的。”陈仲翼说,“量大给你便宜点,买菜附送一把小葱,给关系好的老顾客提前留下最鲜嫩的一兜小菜,这些在小菜场里随时都在发生。”
而在地处上海核心城区的黄浦区田子坊旁边,一座由马路菜场发展而来的泰康菜场,在经历了2018年的升级改造之后,竟“意外”成了游客口中的“网红菜场”。“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泰康菜场经理胡定雷说,“改造前的菜场一直用着老厂房改建的棚顶,外面大雨,里面也是大雨,雨势急的时候棚顶裂缝处漏下的雨水甚至跟瀑布一样,买菜的、卖菜的都穿着雨衣打着伞。”
这次改造,胡定雷形容小菜场从“粗放”变得“细腻”了不少。朴实但不乏田子坊文化气息的装修,让小菜场显得清爽干净;以前豆腐摊旁边卖活鱼的杂乱场面再难重现,小菜场按品类划分区域显得井井有条;摊贩统一使用菜场的智能秤,后台连着数据库,既堵住了缺斤少两,又时刻把控着菜价平稳;政府部门推进设立“平价菜柜”,蔬菜基地直供带来的实惠为菜价降温……
“我们的菜场不大,摊贩也只有36家。”胡定雷说,“老人们走不远,也不太会用智能手机线上买菜,他们对家门口的这个菜场有着很深的依赖。”
改造后的小菜场,从入门开始就是一个长坡道,没有台阶的背后,是为了方便“坐着轮椅来买菜”的老人们。“我们也常提醒推着轮椅送老人来买菜的子女:别让老人挤着了。这些老人们腿脚利索的时候就有早起来菜场买菜的习惯,几十年过去,哪怕是坐上了轮椅,这个习惯也没改。”泰康菜场水产铺子的周老板说,“很多顾客都是十几年的老交情,菜场环境变好了,他们一天能来个五六趟,不是为了买菜,而是跟我们这些菜场的老朋友聊聊天。”
“其实城市里的小菜场不单单是承担卖菜的任务。”胡定雷说。在陆家嘴的万有集市,这里的二楼是社区邻里中心,丰富的社区活动,让居民们相聚相会的同时,还能“顺路”买菜。而在田子坊的泰康菜场,疫情之前甚至成了外地旅行团的打卡地,人们“看腻了”上海的高楼大厦,也想感受一把上海普通人生活的“柴米油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