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城市学院校长刘林针对小学生不会剥煮熟的鸡蛋、不会拿扫帚扫地,大学生让家长定期到校洗衣服、请家政公司来宿舍搞卫生等现象和不少学校没有开设劳动课程、即使开了也形同虚设的现状,建议在中小学设置教育体验课,从小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
我们都知道,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知识分子,而是要培养出能适应现代化发展要求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以,各地尤其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中小学校要对刘林委员的建议进行认真思考,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使学生们从小就接受劳动教育,参与劳动实践,长大后真正成为既有现代科技知识、又有劳动素养和劳动能力的现代化新人。
从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中小学校来说,要充分理解“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目标的深刻内涵,从改革现行教育体制机制入手,改变中小学校重学习轻劳动的教育思维,跳出围绕“分数”做文章、围绕“升学”下功夫的怪圈,并建立完善学生的劳动评价制度,将学生的具体劳动情况和相关的事实材料记入其本人综合素质档案,作为升学、评优的重要参考。
从各级各类中小学校来说,把劳动教育纳入学校的正常教学之中,并注重创新劳动内容和劳动方式,跳出学校劳动就是大家轮流擦擦黑板、打扫教室卫生,而要针对许多简单的体力劳动已经实现了机械化或人工智能的实际,把一些电器、机械的安全操作方法纳入劳动教育之中,有条件的学校不妨组织学生到当地的生产企业参观实践,让学生们在参观动手中得到真实的锻炼。
从家庭来说,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能因为孩子是自己的宝贝或借口孩子小而任何事情都由家长代办,而应该注意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劳动观念、劳动习惯。要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让孩子学会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如上幼儿园时期要让孩子自己收拾玩具,教会他扫地、扔垃圾、取简单物品等;孩子上学后,要让他自己收入拾书包、自己整理房间,使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而这对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创造性具有积极作用。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在今天来说,《朱子家训》中的这句话对教育引导学生认识到劳动的光荣与伟大仍有着积极意义。我们应该相信,只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类中小学校及其广大的学生家长都重视起来,学生的劳动教育就一定不会缺失,学生们长大后也就会成为祖国建设的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