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新版餐饮服务指引发布:堂食就餐桌间距需一米以上
2020-04-29 11:09:15 | 来源:新京报 | 作者:陈琳 戴轩
 

  4月28日,北京小汤山医院,病区清理消杀完成后贴上封条备用。新京报记者 侯少卿 摄

  北京市已连续12天保持境外输入确诊病例、本地确诊病例双零增长,全市有15个区已连续35天以上无本地报告新增确诊病例。昨日(28日),最后两名治愈患者走出北京小汤山定点医院病房楼。这标志着小汤山医院17年后再次“收官”。

  北京市商务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刘梅英表示,新一版餐饮经营服务指引4.0,把原来的餐位间距一米以上调整为桌位间距一米以上,方便家庭用餐、情侣用餐等同桌用餐,同时餐厅也更容易操作。

  4月28日,在北京市召开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九十五场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商务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刘梅英表示,新一版餐饮经营服务指引4.0,把原来的餐位间距一米以上调整为桌位间距一米以上,方便家庭用餐、情侣用餐等同桌用餐,同时餐厅也更容易操作。但强调餐饮门店仍不能安排非同行顾客同桌就餐,杜绝“拼桌就餐”。

  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徐和建表示,北京市已连续12天保持境外输入确诊病例、本地确诊病例双零增长,全市有15个区已连续35天以上无本地报告新增确诊病例。

  累计发布4个版本餐饮经营服务指引

  疫情期间,北京严控餐饮堂食就餐距离,减少聚集性风险。疫情发生以来,北京市已发布了4个版本的餐饮经营服务指引,多次提到“就餐间距”。

  4月19日发布的新一版4.0餐饮经营服务指引,明确了对就餐人员检测体温并核实“北京健康宝”信息的要求,体温正常且“北京健康宝”状态为“未见异常”者就可进入餐厅就餐。并把原来的餐位间距一米以上调整为桌位间距一米以上,去掉了“不得面对面就餐”的要求,方便家庭用餐、情侣用餐等同桌用餐,同时让餐厅也更容易操作。

  刘梅英表示,餐饮门店仍不能安排非同行顾客同桌就餐,以前一些餐厅特别是快餐店餐位紧张“拼桌就餐”的情形还是要杜绝。对于包间用餐,指引也明确了防控要求:每个房间限开一桌,就餐座位间要保持1米以上距离,要在包间门口或包间内显著位置提示最大容纳人数,每个餐次的顾客离开后,做好清洁消毒和通风处理。

  45家品牌连锁餐企门店复工率超七成

  刘梅英介绍,新版餐饮经营服务指引促进了餐饮业的有序复工复产,截至4月27日,北京市商务局重点监测的45家品牌连锁餐饮企业,涉及两千多家门店,开复工率已达到72%左右。

  疫情期间餐饮业等生活性服务业受冲击较大,北京市商务局也出台了相关支持政策,制发了《关于申报2020年度生活性服务业发展项目的通知》,尤其对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严重,或在疫情防控工作中保障市民基本生活的重点连锁餐饮(早餐)、菜店(生鲜超市)、便利店等网点设立项目,对其给予房屋租金等支持比例上限由原50%提高至70%;依托北京市生活性服务业及商贸流通企业担保平台,建立“助困抗疫绿色通道”,担保费率降至1.5%以下。落实北京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措施,协调推动打好政策“补丁”,对受疫情影响严重且在京注册的餐饮、便利店、美容美发、家政4类生活性服务业企业以分公司形式设立的连锁直营门店,分公司或门店符合本条规定享受房租减免的中小微企业相关条件要求且承担房租费用的,参照中小微企业房租减免政策执行。

  北京启动“放心餐厅”评选

  即日起,北京烹饪协会在全市范围内发起、创建北京市“放心餐厅”工作,并公布6条评选标准,包括证照齐全,经营时间一年以上;食品安全量化等级达到B级(含)以上;诚信经营,照章纳税,近一年内无严重不良信用记录;落实北京市疫情防控要求;门店员工使用“智能体温计”等每日监测体温等。

  北京烹饪协会常务副会长刘玉驰介绍,“放心餐厅”由企业自愿报名参与,线上申报。入选“放心餐厅”,会有优先采购防疫物资、增加销售渠道等优待,但同时也要接受监督,实行常态化动态管理。“放心餐厅”的有效期暂定为疫情期间,疫情结束后视情况确定是否延长。

  据了解,目前华天饮食集团、眉州东坡、聚德华天、嘉和一品等品牌连锁企业206家门店已开始申报创建“放心餐厅”。

  ■ 关注

  小汤山医院新冠患者清零 将关闭备用

  4月28日早上8点31分,最后两名治愈患者走出北京小汤山定点医院病房楼,在医护人员的目送下上车离开。自此,小汤山医院送走最后一批患者,关闭备用。新冠疫情中,小汤山“再启”,44天对2175人进行筛查,确诊54人。在小汤山支援一线的医务人员,来自北京市属22家医院,其中不少人经历过非典。17年间他们两度抗击冠状病毒,见证了科技与社会之变。

  最后两名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

  今年50岁的余先生和18岁的小韩,均为普通型病例,在小汤山医院住院超过1个月。医院的环境令他们有些意外,“就像在宾馆里一样。医务人员对患者也很贴心。”余先生说。他认为自己是在回国的飞机中被确诊者感染,“原来觉得病毒和我们没关系,实际上不知不觉在哪里就染上了,所有人都要对病毒特别敬畏、小心。”

  新冠疫情蔓延全球,连续多日无新增确诊患者的北京,开始不断出现境外输入病例。3月16日,小汤山医院启用,与17年前不同,这一次,医院主要用于境外来(返)京人员中需筛查人员、疑似病例及轻型、普通型确诊患者治疗。

  北京小汤山定点医院总体运行44天,累计筛查2175人,日最大筛查量达394人;确诊54人、疑似27人。

  时隔17年 再次“零感染”

  2020年1月23日,北京市紧急启动小汤山定点医院改造和建设工作,经过1.5万余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53天的昼夜设计及建设施工,B区和新建病区两个病区共1657张床位、82067平方米的工程,于3月8日完成。CT、超声、荧光定量PCR仪、核酸提取仪、心电图机2000多台件医疗设备,在一周内全部进场并安装完毕。

  为了落实院感标准,医院内区域所有通道硬隔离封闭管理,确保一线收治人员与其他人员“零接触”。院内划分清洁污染区域,建立三级院感防控体系,每个病区设院感督导员,每日进入病区督促、检查各项防控措施落实,杜绝院内感染发生。

  非典疫情中,小汤山医院实现医务人员零感染,这一纪录在今天得以保持,第一批休整的912名医务人员核酸检测均为阴性。

  17年间面对疾病手段更多

  此次驰援小汤山的上千名医务人员,选派于北京22家市属医院。

  北京中医医院副主任护师李倩是最早一批进入小汤山的医务人员。“这里发生了很多让人印象深刻的事。来到医院的很多患者,都是留学回来的孩子,都很懂事。”她记得,接患者入院时,患者都戴着口罩,有些人示意医生不要靠近自己、不用给自己拿行李,担心传染给别人。驰援小汤山的医务人员,有不少曾亲历非典。

  北京同仁医院医生陈东宁和护士何茵都是非典“老兵”。“非典的时候,我们穿着布的隔离衣,戴两层纱布口罩,在病房里待一晚上,出来后脸都紫肿。布衣不防水,也不是一次性的,出来之后消毒了再使用,穿在身上也很笨重。”陈东宁说。这次戴着N95口罩、穿上轻薄的防护服进出隔离区时,她感受到17年间的巨大变化。

  小汤山医院放射科主任董大伟介绍,一名影像学诊断大夫,平时一例病人的200多幅图像,从头看到尾,从发现病灶、测量、到提出诊断意见,需要5-15分钟,如果运用AI系统,短短几秒钟就能勾勒出所有新发病灶。

  除了进行影像筛查,自动分药、人脸识别、送货和消毒机器人、全自动紫外线消杀灯等众多信息化技术科技得到应用,在节省人力的同时,减少了院内交叉感染风险。

  “医学在以飞快的速度发展。今后面对疾病,人类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应对手段。”陈东宁说。 

 
责任编辑:魏悦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