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日益临近,多地近日已就师生的出行范围下发通知。4月26日,安徽淮北市教育局官网刊发通知称,严格师生健康管理,“五一”“端午”放假期间,师生不得到市外旅行,不得接触重点地区和海外归来人员,减少聚会,防止感染疾病。河南亦有教育部门发文,对“五一”假期师生出游作出限制。
今年“五一”假期首次从3天延长到5天,对于疫情以来宅家已久的孩子们来说,一定早就盼望着这个小长假出去撒撒欢儿。如今,多地教育部门下发通知限制师生离开本市范围,有的还决定“五一”假期学生不放假。这对孩子们而言,内心的失落或许是难免的,但在防疫进入常态化的特殊时期,这一做法显然是现实理性的,广大学生和家长应给予充分理解。
近段时期以来各地疫情防控形势日趋向好,但防范输入性病例导致的疫情扩散和蔓延形势依旧严峻,出现本土零星散发病例和局部暴发疫情的风险始终存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4月26日召开新闻发布会指出,“境外疫情继续扩散蔓延,输入我国风险持续加大,本土聚集性疫情仍有确诊病例报告。要克服麻痹、松懈思想,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疫情风险一日未消除,强调这一要求就仍然十分必要。
对此,张文宏等多位专家建议,旅游过程中要做到保持一定的社交距离,在游玩的过程中,一定要戴好口罩、勤洗手、不要跟陌生人聊天、不要摘口罩。这些要求对于大人来说做起来也许不难,但要保证天性活泼爱动的孩子做到不易。尤其小学低年级和幼儿园的学生,往往不能长时间戴口罩,也无法和同龄人保持距离。
以往每到节假日一些景区都会人满为患。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通知,要求旅游景区建立完善预约制度,引导游客间隔入园、错峰旅游,接待游客量不得超过核定最大承载量的30%。但面对“井喷”的出游意愿,如果景区管理不到位,仍难以避免出现之前黄山那种人挤人的现象。同时,出游往往需要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在餐馆就餐,在酒店入住,一系列环节都存在不确定因素。中小学生本来抵抗力就弱,属于普遍易感人群,如果不能做好自我保护,一旦遇到传染源,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对于孩子们来说,留在熟悉的环境,减少跨区域流动,尽可能避免未知风险,无疑是最安全的。
假期的意义在于让人们身心得到放松,缓解学习工作的疲劳。不过,今年的情况和往年不同。疫情导致学校开学延迟后,前期的教学都采取网课形式,缺乏师生互动,加之一些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差,学习效果难以保证。目前,各地中小学已经或即将复课复学,做好线上线下教学衔接,对学过的内容记性串讲辅导成为当前的主要任务。这个“五一”小长假,学生们正好可以用来查漏补缺,老师也需要进行节后教学的备课。
疫情在,不远游,利用这几天时间进行收心,调整好自己的状态,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准备,这个“五一”假期同样可以过得充实而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