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这两天风大,短时风力大到能吹跑人,也把公园里、马路边跑步的人吹得不敢出门,人们越发怀念室内体育场馆开放的日子。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4月21日,北京市体育局发布疫情期间全市体育健身场所安全有序开放的工作方案。目前,室外体育健身场所正在有序开放;4月29日开始,室内体育健身场所也将有序开放。疫情让越来越多的人重视身体健康,对于憋了两三个月的运动爱好者而言,无疑是个大好消息。
这几个月,大家基本宅在家中,长胖了、肌肉线条变形了,没有器械练不起来,运动成为一种补偿性需求。很多人都已经通过电商采购,储备好了运动装备,就等体育场馆开门。可经验表明,很多人运动热情很高,但对运动规律缺乏科学认知,难免要陷入“报复性”运动的模式。要么进了体育场馆长时间不舍得出来,要么加大训练量开启高强度,恨不得把几个月失去的锻炼时间一下子补回来。而报复性锻炼非但不能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反而会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得不偿失。
体育场馆有序开放,锻炼身体要慢慢来。虽然很多人疫情期间在家坚持锻炼,但限于空间狭小、器械不足,身体的各项机能还无法一下适应高强度的锻炼。专家也表示,“不管哪个年龄阶段的人、身体健康与否,长时间的运动量减少后人的心肺功能和基础代谢能力都会下降,这些功能的下降就会导致供氧能力减弱,耐力和体力会不如从前。”因此可以首先选择从中低强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骑自行车以及全身肌肉参与的健身操等,或者选择娱乐性球类运动,如乒乓球、羽毛球等开始。每次锻炼的时间也要适度控制,根据自身状况慢慢增加。
体育场馆开放,通过运动放松身心,但疫情防控这根弦必须时刻绷紧,不能有丝毫松懈。各陆续开放的体育场馆要从疫情防控大局出发,把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放在首位,不折不扣地落实好疫情防控职责。相关部门也要增强对体育场馆的服务意识,同时加强疫情防控的监管,不漏过一个防控细节、不降低一个防控要求,共同打造安全放心的运动环境,让市民安安全全地重启运动模式。